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超鏈接》報道,全國森林可持續經營試點工作現場推進會,最近在江西贛州召開。根據國家林草局的數據,我國目前的森林面積是34.65億畝,森林覆蓋率24.02%,預計在2035年將達到26%的峰值。為更好地發揮森林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全面推進森林可持續經營,就成為促進森林資源提質增效的重要路徑。
森林覆蓋率為什么不是越高越好?森林的面積容易評估,但森林的質量又有哪些指標?有著極高自然生態價值的森林,我們又該如何把它經營好?
森林覆蓋率為什么不是越高越好?
北京林業大學教授張志翔介紹,森林覆蓋率是指森林面積與土地總面積的比例。算作森林面積有一定的條件,必須是由喬木樹種構成,郁閉度在0.2及以上的林地或冠幅寬度10米以上的林帶的面積,因此灌木林、果園經濟林等不包括在森林面積當中。
20世紀80年代至今,我國森林覆蓋率由12%提高到24.02%,在由國家發改委和自然資源部聯合印發的《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中提出,到2035年實現全國森林覆蓋率達到26%。張志翔表示,這一目標可以理解為我國森林覆蓋率的上限。
的確,森林覆蓋率越高說明森林資源越豐富,自然環境越好。但太高的森林覆蓋率并不太現實。一方面,社會發展需要相應的土地資源,對土地資源的平衡與利用就意味著森林覆蓋率不可能越來越高;另一方面,我國地理氣候條件差異明顯,東部地區適合森林生長但人口密集,青藏高原、西北等地區土地遼闊但立地條件差,這些都限制了森林覆蓋率的進一步提高。正因如此,要從單純增加森林面積,轉向重視森林的面積與質量并重。
森林質量的好壞如何評判?
張志翔介紹,上世紀建國初至70年代我國森林覆蓋率很低,之后為提高森林面積進行了大量的人工造林,但也帶來了單一樹種的結果,如北方的側柏、油松,南方的馬尾松、桉樹等。與自然的原始林或次生林相比,這些人工林的森林結構就不太完整。
而森林質量的提升需要良好的森林結構,在林中有明顯的建群樹種,且都較為長壽,能起到傘護作用,從上到下有喬木層、灌木層。復雜的森林結構意味著生物多樣性豐富、碳匯能力提高、節流和防止水土流失能力增強、木材質量提高?!耙虼?,提高森林質量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將單純的人工林或質量較差的天然次生林,通過人為促進的手段提高森林的木材產量、生態功能和碳匯能力?!睆堉鞠枵f。
改善森林結構以提高森林質量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做法,主要都是通過對單一的純林進行補種,使其成為混交林。比如在單一的闊葉樹種中增加針葉林,或在油松林和側柏林中增加橡樹林。
森林還能“經營”?
張志翔介紹,森林結構是好是壞要分兩種情況來考慮。有些天然森林可能部分樹木生長并不太好,從經營角度而言,這樣的森林結構對木材質量和碳匯提升而言其實需要改善;而從生物多樣性角度而言,森林可能在自然演替過程中逐步成為高質量森林,因此不建議對森林采取干預措施。因此目標不同,森林質量的經營手段和人工干預方式完全不同。
為了使用木材和提高碳匯,有些森林必須通過人工促進方式實現可持續化經營。比如砍掉一些不需要的弱小樹木,保留好的樹種,提高森林的蓄積量。在用這種方式時,需注意不能破壞針闊混交的狀態。
除了提供木材,對森林進行可持續化經營還包括其他方面。比如,通過適度經營提高森林生態系統的附加值,為人類生活提供游戲的場所,或發展森林康養業;再比如,在森林下面發展林下經濟,這也可以歸為森林經營的重要內容。
森林可持續經營能夠更好地發揮森林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張志翔表示,良好的森林質量需要全社會的努力,每個人都應提高對森林質量的認識,遵守防火規定,不攜帶外來物種進入森林,共同愛護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