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導讀: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等單位完成的黃河流域水鳥及棲息地同步調查結果顯示,共記錄到132種水鳥,其中包含19種受脅物種。調查還發現53塊具有國際重要意義的濕地中,有13塊存在保護空缺,凸顯出黃河濕地生態保護的重要性與緊迫性。該調查為制定更精準的保護措施和管理決策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等單位今天(31日)發布黃河流域水鳥及棲息地調查成果。
從2022年到2023年科研人員在沿黃河的9個省和自治區的78個調查點開展了5次同步調查,摸清了黃河流域的主要保護水鳥種類、種群數量和分布狀況。調查共記錄到總計8目19科132種水鳥,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13種,國家二級保護鳥類21種,記錄到受脅物種19種,包括極危物種2種、瀕危物種7種、易危物種10種。黃河流域達到國際重要意義的濕地共53塊,其中13塊濕地存在保護空缺。
據了解,黃河流域濕地處在西太平洋、東亞-澳大利西亞、中亞三條候鳥遷飛通道上,擁有近海與海岸濕地、河流、湖泊、沼澤等濕地類型,是黑頸鶴、青頭潛鴨、丹頂鶴、遺鷗、黑嘴鷗等眾多珍稀瀕危水鳥的棲息地,支撐著眾多遷徙水鳥在此繁殖、停歇或越冬,是我國候鳥遷飛通道保護的關鍵區域。本次調查為黃河流域水鳥及棲息地制定了統一的調查技術規范,研發了數據收集與管理平臺,掌握了黃河流域水鳥種類、種群數量及棲息地現狀,為黃河流域濕地保護與管理決策提供了科學數據。
(總臺央視記者 帥俊全 褚爾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