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東省印發《關于加快節能環保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其中提到整合省屬國有企業節能環保資產,組建我省環保集團,充分發揮省級國有資本在環境治理領域的重要功能作用。
截至目前,今年全國已經有4家省級環保集團成立了,現在山東的這一舉動又帶來了什么新的信號。
01山東省環保集團將組建,竟是為了打造龍頭企業!
去年,山東省在《山東省“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中提出,發展壯大生態環保產業,優化產業發展布局,集中培育1-2個引領型生態環保集團。并且重點扶持100家技術領先、管理先進、信譽度佳的環保龍頭骨干企業。
在《關于加快節能環保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通知中,山東省則表示組建我省環保集團,充分發揮省級國有資本在環境治理領域的重要功能作用。到2023年,收入超100億元的龍頭企業達5家左右,收入超10億元的骨干企業達50家左右。
并且到2023年,節能環保技術、裝備和服務水平顯著提升,節能環保產業產值年均增長10%以上。到2025年,全省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益明顯提升,節能環保產業實現規?;?、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發展,成為我省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水平達到全國前列,部分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由此可見,組建環保集團并非偶然,地方通過引進新建、整合重組等方式,培養一批龍頭企業一起攻克環境治理難題。這么多“尖子生”聚在一起這無疑是開掛了。
02多地紛紛成立環保集團,背后邏輯究竟是什么?
近幾年,隨著國家越來越重視環保行業,不斷推出多項政策加大環保治理力度,導致環保行業市場在不斷擴大。于是各地紛紛通過更名、重組、新建等方式成立環保集團,進入環保產業。
大批國央企同時在特定的時間節點做同樣的事,在我國的經濟體制下,這絕對不是簡單的市場逐利行為。背后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五點:
1)最近幾年隨著中央環保督察風暴來襲,地方政府肩上的環保擔子是越壓越重、越壓越實了。地方政府要完成環保任務考核,必須要有抓手,而這個抓手就是省級環保集團。
2)國央企在原本賽道發展到一定瓶頸期,面臨轉型的內在需求于是開始進入環保領域。作為國家支持的新興產業又有很大市場需求的環保產業就能夠很好的契合國央企的需求。
3)近期成立的很多環保集團,為的就是更好的解決環境保護發展中遇到的痛點、難點問題,把1+1大于等于2發揮到環保事業中,推動我國環境治理的發展進程。
4)在疫情影響下很多環保企業項目被迫叫停、項目無法進展、人員流失以及結算周期嚴重延長等問題無疑都在加重環保企業的危機。許多中小型民營企業在不斷調整以及不斷混改中導致業績不振,從而引發了運營危機。因此地方環保集團的成立,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內耗”以及資金問題。
5)環保產業也是未來中國政府大力扶持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地方政府自然也希望在其中分得一杯羹。
03環保集團的成立,對環保市場是危機還是轉機?
隨著地方環保集團的成立,會不會對環保產業造成沖擊?
對于大的環保企業來說,地方環保集團擠進大賽道,無疑會分走一塊蛋糕。
其次央企帶資入場,并且和實力派企業強強聯手,無疑會給環保產業帶來沖擊。
最后原來“單打獨斗”的企業也必須尋求和國央企合作,比如東方園林、啟迪桑德、碧水源等,都主動請央企進入。
對于中小型民營環保企業來說,這未免不是一次機會。
大浪只是加快了淘沙的速度,誰將成為中流砥柱,誰會成為領跑者,還要憑借扎實的體系能力和核心技術。因為環境污染治理歸根結底是個技術活,光有投資是不能確保環境污染治理的目標達成,還需要環境技術、環境設備、環境專業服務能力。
地方環保集團也將作為“領頭羊”承擔投入與分配的工作,整合技術成果,對中小型民營企業承擔中段的治理,讓企業可以在平臺中找到適合自己能力,可實施的項目。
當然,也有一些技術型環保企業擔心,未來,這些地方環保集團會不會繼續向下游延伸,把那些“技術活”,甚至“裝備活”都自己干了?這樣一來技術型環保企業豈不是沒飯吃了?
關于這一點目前來看,似乎還沒有地方環保集團表達過這樣的想法。地方環保集團更多的還是希望發揮自己的平臺作用,整合協調各方面力量,而不是自己親力親為地去做技術。
結語
國企入主、資本引領、技術為王是當前環保產業發展特征,環境產業不是投資型產業,也不是基建型產業,它歸根結底是一個“技術服務型”產業。其核心是“服務”,要把污染治理好,實現環境的改善,而不僅僅是“砸錢”。
因此對于環保企業來說,要想生存必須要有專精特的技術。只有擁有自己的硬核之后,才能在這樣一個變幻莫測的市場中有立足之地。
來源:環保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