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適用范圍或應用領域
適用于存量非正規垃圾填埋場的綜合治理、正規垃圾填埋場的治理以及擴容再生。
2、工藝路線及參數或技術原理
本技術集成快速通風預處理、多級組合篩分、生物干化、干式除砂、污染土壤/地下水綜合治理等系列工藝,對陳腐垃圾堆填場地進行資源化綜合治理,根據需要對堆填場地土壤和地下水進行調查和針對性修復處理,有效釋放垃圾填埋場空間。
通過抽注氣井管對垃圾堆體進行間歇式抽氣和注氣,快速降低垃圾堆體內部甲烷、臭氣等填埋氣體的含量,有效促進垃圾堆體內部氣體不斷循環,將堆體由厭氧環境轉化為好氧環境,抑制惡臭氣體和甲烷的產生,確保后續安全開挖,減少開挖期間惡臭氣體擴散。
篩分產生的輕質物可進行暫存,或用于焚燒發電、制作RDF衍生燃料和回收造粒等,無害化處理后腐殖土可作為礦區生態修復、土地改良及市政綠化等用土進行資源化利用,渣礫可作為市政填方、道路路基、建筑材料原料等方式進行綜合利用,玻璃、金屬可進行回收利用,實現堆填垃圾的資源化利用。
3、主要技術指標
工藝參數:好氧通風處理周期為7 d~10 d,抽氣、注氣風量約為每單元1800 m3/h~3000 m3/h,每條篩分線垃圾處置量1000 m3/d~1500 m3/d。
修復效果:通過快速通風預處理,垃圾堆體填埋氣中甲烷含量控制在2.5%以下,一氧化碳含量低于30 ppm,硫化氫含量低于5 ppm。不同性質篩分產物通過無害化處理,可以進行綜合利用,實現變廢為寶。
運行成本:210元/m3~420元/m3垃圾。
環境影響:施工期間產生的廢氣廢水廢液通過技術措施進行了有效處理,對周邊環境影響較小。
4、技術優勢
與目前主流工藝相比,本技術具有以下優勢:
1、徹底消除污染源:本技術可徹底消除污染源,避免土壤/地下水被進一步污染,改善周邊居民生活環境,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
2、有效釋放城市周邊土地利用空間:非正規垃圾填埋場的清除可有效釋放城市周邊土地利用空間,具有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3、實現衛生垃圾填埋場擴容:通過開挖綜合治理,大幅削減存量垃圾體積,有效解決各地填埋場庫容緊張難題;
4、建井效率高:采用夯機將抽風管和注氣管直接打入垃圾堆體,成井速度快,相比于傳統建井方式,施工周期大大縮短,每臺班可建井50-100口;采用壓縮空氣清洗裝置結合流量監測機構,實現對抽、注氣井管的定期保養維護及對堵孔的原位清理,避免拔管清理,極大提高抽注氣系統工作效率;
5、抽注氣效果好:采用均布器連接同級抽注氣管線,確保抽注氣井管氣壓穩定均勻;通過定期切換風機接頭,實現對抽注氣井的切換,輔以間歇式抽氣、注氣工藝,有效避免垃圾堆體內部氣流短路,確保抽、注氣均勻;
6、施工安全性高:通過抽注氣快速抽除堆體內部甲烷及各類惡臭氣體,避免施工過程發生爆炸及火災等安全事故;
7、篩分效率高:根據不同物料性質差異,綜合利用多級變徑、風壓風速可調的多級高效篩分系統,將混合物料進行有效分離;
8、物料適應性強:對各地不同的垃圾填埋場均具有較好的篩分效果,尤其對南方濕粘存量垃圾也能進行有效篩分;
9、經濟效益好:針對不同類別的篩分產物,根據其特性采用不同的方式進行資源化利用,腐殖土可用于城市綠化、土壤改良等,粗細骨料可用于制作建筑材料、市政填方等,輕質物可進行無害化暫存、制造RDF衍生燃料和回收造粒等綜合利用,實現變廢為寶。
5、設備組成
篩分工藝主要設備為依據不同物料的粒徑大小、比重差異、是否具有磁性等特點,綜合粒徑分選、密度分選、磁性、人工分選等技術措施而設計的高效多級篩分系統,主要包含大件篩、滾筒篩、風選機、精細篩、皮帶機等部件。
6、技術要求
現場需要充足的硬化地面放置篩分設備及篩分產物。
7、工程案例
目前,該技術已在多個垃圾填埋場進行了工程應用,累計已處置陳腐垃圾80萬m3以上,釋放土地面積18萬m2以上,取得了較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正在治理的垃圾填埋場約含150萬m3陳腐垃圾,預計可釋放土地面積10萬m2以上。
陳腐垃圾堆填場地篩分資源化和安全綜合治理技術在“臥旗山垃圾填埋場異位生態化治理工程設計與施工(EPC)總承包項目”中使用良好,無不良記錄,達到場地綜合治理要求。
技術現場應用靈活、使用安全、施工過程不產生二次污染,綜合治理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