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管廊,全稱為“地下城市管道綜合走廊”,是城市地下隧道空間,集成了市政、電力、通訊、燃氣、給排水等多種管線。這個空間包含專用檢修口、吊裝口和監測系統,實施統一規劃、設計、建設和管理。
它的建設可以優化城市地下空間利用,提高管線運行效率和安全性,減少管線維護對城市交通和居民生活的干擾。綜合管廊包括干線和支線兩種類型,干線提供配送服務給支線。管廊容納的管線種類繁多,涵蓋通信、有線電視、電力、燃氣、自來水等,有些還包括雨水和污水系統。其特點是結構尺寸大、覆土深、系統穩定、輸送量大,但維修和檢測要求較高。
未來市場前景
國內市場: 中國的綜合管廊建設快速發展,隨著城市化進程加速,該行業市場不斷壯大。全國已有百余個城市規劃建設綜合管廊,市場規模已達萬億元級別。
地下綜合管廊的建設市場潛力巨大。若假設每公里地下綜合管廊投資約為5500萬元(依據長沙市規劃計算),以包頭市規劃建設100公里的地下管廊為例,若全國334個地級行政區平均地下管廊里程都達到100公里,則總投資將達到1.8萬億元。
政府部門陸續出臺政策,要求各地政府根據當地實際情況編制更合理的管廊規劃,制定更切實可行的建設計劃,促進城市地下管廊行業健康有序發展。隨著城市化推進和地下空間利用需求增加,綜合管廊建設和應用將更加廣泛。
國內外應用
國內應用: 多個國內城市已開始使用綜合管廊,如北京、上海、深圳、蘇州、沈陽、青島、成都等。這些城市投入大量資金和精力,改善基礎設施狀況,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務水平。
北京冬奧會延慶賽區地下綜合管廊
上海松江綜合管廊
例如,北京冬奧會延慶賽區建設了全線貫通的綜合管廊,這是中國首次在山嶺隧道中建設綜合管廊。另外,上海松江的大型居住社區綜合管廊也是全國最大的試點之一。
國外應用與起源
國外綜合管廊發展較為成熟,最早可追溯至19世紀中期,如法國巴黎的地下排水系統。隨后,英國、德國、俄羅斯等國也開始建設綜合管廊。
巴黎地下排水系統
在歐洲,共同溝是常見的地下空間利用方式。例如,法國巴黎自1833年開始有系統的規劃排水網絡,1861年英國倫敦修建了共同溝,而德國漢堡則在1890年開始建造。美國紐約市的大型供水系統完全布置在地下巖層的共同溝中。加拿大的多倫多和蒙特利爾市,也擁有發達的地下共同溝系統。
日本“共同溝”
日本是地下管廊建設最發達的國家之一。源自1911年對歐洲共同溝的考察,但1919年才在政府文件中首次出現“共同溝”名稱,并計劃在首都東京建設總長度約509公里的共同溝。然而,由于費用問題,計劃未實施。
1923年,日本發生關東大地震,政府重新認識到共同溝的重要性,作為復興計劃的一部分,日本在九段坂、八重洲、濱松金座開始試點建設,將電力、電話、供水和煤氣等管線集中布設。但通信、電力等企業間的協調難度大,共同溝建設再次擱置。
1926年,日本政府針對地震引發的管線大面積破壞問題,在復興計劃中重新規劃建設地下綜合管廊。1963年頒布了《關于建設共同溝的特別措施法》,解決了建設資金分攤與回收、建設技術等關鍵問題,多次修訂完善。
日本日比谷地下管廊
目前,日本建成覆蓋全國的地下管廊系統,包括干線共同溝、支線用戶供應管共同溝和電線共同溝。這些管廊主要用于緩解道路擁堵,確保防災空間,并已普及應用。
優勢與阻礙
優勢:
改善市容,避免城市上空的雜亂線路。
降低多次道路施工和管道維護的成本,方便管道敷設、增減和維護。
保持道路完整性,減少對城市交通和居民出行的干擾。
有效利用城市地下空間,節約用地。
增強城市的防災能力,避免次生災害發生。
配備先進監視和搶修系統,低成本高效率的維護管理效果。
環保,減少擾民,有利于城市環境保護和節能減排。
實現多元化投資。
阻礙:
經濟社會效益周期長。
建設成本高。
單位管線入廊協調難度大。
總結與展望
盡管綜合管廊建設成本高,但長遠來看,它能降低城市運營維護成本、提高城市整體效益、避免對城市交通和居民出行的影響、提高城市環境質量、增強抗災能力等。隨著城市化進程加速和地下空間利用需求增加,綜合管廊建設將成為未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趨勢之一。但在實踐中,需要根據各城市情況進行評估和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