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用范圍或應用領域
適用于各類地表淺水型(水深< 2m)富營養化(含黑臭)水體的內源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對水體面積、構型、區位等無特殊要求,可根據水體特點分別制定適用的整治方案、技術路線,設計制作適用裝備;一體化裝備適用水面寬大于8m、水深大于0.55m。
工藝路線及參數或技術原理
在泥面和固體邊界組成的一個相對封閉的箱體內,產生壁面約束的湍流,使泥水界面間的沉積污染物分散于上覆水,同時產生固體邊界限制的上覆水紊流,紊流充分蕩滌內含物,使得不同粒度的顆粒物進一步分散開來,在重力方向上形成粒度梯度分布,粗顆粒沉降原位覆蓋底泥形成新的穩定的沉積層,懸浮顆粒經絮凝沉淀后轉移出水,清水回流水體。一段時間后,水體透明度顯著提升,沉水植被自然恢復,生態系統向健康的方向發展。
主要技術指標
典型一體化裝備長13.8m,寬6m,每日可洗脫湖(河)床800~1000m2,日均產生污泥(未脫水干化)20~30噸;
對表層沉積泥中氮、磷、有機質、葉綠素的移除率30~70% (具體與洗脫強度和本底值有關);
洗脫水由裝備直接進行污/水分離凈化,還湖水質SS低于30mg/L,TP含量不高于地表IV標準限值,TN含量不高于河湖原水。
技術優勢
本技術和裝備國內外首創,優勢明顯:
1)高效轉移泥水界面間可懸浮顆粒物、構建高穩定度泥水界面,提高水體透明度,快速恢復沉水植被。
2)裝備水上原位、封閉運行,對周邊水體無擾動,還湖尾水懸浮物低于30mg/L,TP含量優于地標IV類標準,TN不劣于河湖原水。
3)只轉移污染含量高的懸浮顆粒物,洗凈的粗顆粒泥沙原位沉降覆蓋底質,大幅減少外運污泥產量,減輕污泥后處理壓力。
4)岸上無需污泥沉降池或堆場,裝備水上運行,工程實施靈活方便。
5)裝備投資省,運行費用低。
設備組成
組合式一體化底泥洗脫船,由水下底泥洗脫機構、水上污水分離平臺等組成。
技術要求
一體化裝備適用水深>0.55m,寬度大于8m的水體;其它小型水體可單獨定制裝備;水深 2m以內預期效果最佳。
工程案例
該技術目前已在北京,上海,河北,安徽,山東,江西,福建等省市的 10 多個黑臭河道水體進行底泥洗脫與生態恢復工程,均取得了較為良好的生態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