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全國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濃度為36微克/立方米,同比持平;PM10濃度為6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6%;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82.0%,人們期待的藍天白云不再遙遠。中國環境報記者原二軍攝
2019年,全國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環境空氣質量改善成果進一步鞏固,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海洋環境狀況穩中向好,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基本管控,生態系統格局整體穩定,核與輻射安全有效保障,環境風險態勢保持穩定。
中國環境報綜合報道 生態環境部近日發布《2019年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以下簡稱《公報》)?!豆珗蟆凤@示,2019年,全國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環境空氣質量改善成果進一步鞏固,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海洋環境狀況穩中向好,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基本管控,生態系統格局整體穩定,核與輻射安全有效保障,環境風險態勢保持穩定。
■ 藍天越來越多
2019年,我國持續實施重點區域秋冬季大氣污染治理攻堅行動。北方地區清潔取暖試點城市實現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和汾渭平原全覆蓋,完成散煤治理700余萬戶。實現超低排放的煤電機組累計約8.9億千瓦,占總裝機容量的86%;5.5億噸粗鋼產能開展超低排放改造。推進工業爐窯、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治理。加強“散亂污”企業及集群綜合整治。大力推進“公轉鐵”,據初步統計,2019年全國鐵路貨運量比2018年增長7.2%,其中,京津冀增長26.2%。
《公報》顯示,2019年,全國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157個城市環境空氣質量達標,占全部城市數的46.6%;180個城市環境空氣質量超標,占53.4%。337個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82.0%,累計發生嚴重污染452天,比2018年減少183天;重度污染1666天,比2018年增加88天。PM2.5、PM10、O3、SO2、NO2和CO濃度分別為36微克/立方米、63微克/立方米、148微克/立方米、11微克/立方米、27微克/立方米和1.4毫克/立方米;與2018年相比,PM10和SO2濃度下降,O3濃度上升,其他污染物濃度持平。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優良天數比例范圍為41.1%-65.8%,平均為53.1%。長三角地區41個城市優良天數比例范圍為56.5%-98.1%,平均為76.5%。汾渭平原11個城市優良天數比例范圍為47.7%-76.7%,平均為61.7%。
■ 江河越來越清
2019年,我國持續開展飲用水水源地生態環境問題排查整治,899個縣級水源地3626個問題整治完成3624個。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2899個黑臭水體消除2513個。全面完成長江入河、渤海入海排污口排查,其中,長江入河排污口60292個、渤海入海排污口18886個。長江流域、渤海入海河流劣Ⅴ類國控斷面分別由12個、10個降至3個、2個。持續開展工業園區污水整治專項行動,長江經濟帶95%的省級及以上工業園區建成污水處理設施并安裝在線監測裝置。推進長江“三磷”專項排查整治,存在問題的281家企業(礦、庫)中172家完成整治,長江流域總磷超標斷面數比2018年下降40.7%。啟動地下水污染防治試點。組織規范畜禽養殖禁養區劃定和管理,1.4萬個無法律法規依據劃定的禁養區全部取消。完成2.5萬個建制村農村環境綜合整治。
2019年,全國地表水監測的1931個水質斷面(點位)中,Ⅰ類-Ⅲ類水質斷面(點位)占74.9%,比2018年上升3.9個百分點;劣Ⅴ類占3.4%,比2018年下降3.3個百分點。長江、黃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遼河七大流域和浙閩片河流、西北諸河、西南諸河監測的1610個水質斷面中,Ⅰ類-Ⅲ類水質斷面占79.1%,比2018年上升4.8個百分點;劣Ⅴ類占3.0%,比2018年下降3.9個百分點。
去年,監測的336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902個在用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斷面(點位)中,830個全年均達標,占92.0%。其中地表水水源監測斷面(點位)590個,565個全年均達標,占95.8%;地下水水源監測點位312個,265個全年均達標,占84.9%。
2019年,全國近岸海域水質總體穩中向好,水質級別為一般。優良(一、二類)水質海域面積比例為76.6%,比2018年上升5.3個百分點;劣四類為11.7%,比2018年下降1.8個百分點。
■ 生態越來越美
《公報》披露,去年,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結果顯示,全國農用地土壤環境狀況總體穩定,影響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的主要污染物是重金屬,其中鎘為首要污染物。
去年,我國扎實推進凈土保衛戰。完成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核定各?。ㄗ灾螀^、直轄市)超篩選值農用地下一階段安全利用的目標任務。穩步推進重點行業企業用地調查,開展涉鎘等重金屬重點行業企業排查整治。堅定不移禁止洋垃圾入境,全國固體廢物實際進口量1348萬噸,比2018年減少40.4%。篩選確定深圳市等“11+5”個城市和地區開展“無廢城市”建設試點。聚焦長江經濟帶開展“清廢行動2019”,發現的1254個問題中1163個完成整改。深化垃圾焚燒發電行業專項整治行動,405家企業完成“裝、樹、聯”,從2020年開始公開污染物自動監測數據。全國累計排查涉重金屬企業13994家,實施重金屬減排工程261個。長江經濟帶1105個尾礦庫制定實施污染防治方案。
同時,《公報》顯示,去年,我國大力開展自然生態保護、修復與監管。推動生態保護紅線評估和勘界定標。京津冀、長江經濟帶11?。ㄖ陛犑校┖蛯幭幕刈遄灾螀^等15個省份生態保護紅線初步劃定,山西等16個省份基本形成劃定方案,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初步建立。
截至2019年年底,全國共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各級、各類保護地逾1.18萬個,保護面積占全國陸域國土面積的18.0%、管轄海域面積的4.1%。去年,組織開展了“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3年累計發現342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存在問題5740個,已完成整改3986個。
2019年,全國生態環境狀況指數(EI)值為51.3,生態質量一般,與2018年相比無明顯變化。生態質量優和良的縣域面積占國土面積的44.7%,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以東、秦嶺—淮河以南、東北的大小興安嶺地區和長白山地區;一般的縣域面積占22.7%,主要分布在華北平原、黃淮海平原、東北平原中西部和內蒙古中部;較差和差的縣域面積占32.6%,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西部、甘肅中西部、西藏西部和新疆大部。
817個開展生態環境動態變化評價的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中,與2017年相比,2019年生態環境變好的縣域占12.5%,基本穩定的占78.0%,變差的占9.5%。
在氣候變化方面,2019年,全國平均氣溫10.34℃,較常年偏高0.79℃,較2018年偏高0.25℃,為1951年以來第5暖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