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環境監測企業也許還算不上是實現“雙碳”目標的主角,但也是提供精準排放數據支撐的重要一環。那么,在“雙碳”背景下,這個行業有哪些新的發展格局?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當下,由于新冠病毒變異以及貨幣通脹等不確定因素的存在,全球經濟復蘇依然面臨著嚴重的不確定性。
不過,具體到環境監測行業,它似乎正在從疫情影響的“陰影”中走出。從雪迪龍、力合科技兩家環境監測相關上市企業發布的2021年上半年業績預告來看,雪迪龍預計2021年上半年凈利潤為6500~8000萬,同比增長600%~762%,而力合科技2021上半年實現凈利潤10,007.83萬元~13,540.01萬元,與上年同期基本持平。作為行業發展的風向標,更多相關上市企業財報隨后會陸續公布,從而可以讓我們對整個行業有一個更加清晰的判斷。對此,儀器信息網將會持續報道。
實際上,在疫情之外,對環境監測行業未來發展影響更大的也許是當前國家高度重視的“雙碳”戰略?!半p碳”看似是環保問題,本質上是工業升級的問題,是一場重要的能源大戰,是新能源和舊能源之間的一場決戰?!半p碳”目標的實現,對于中國的制造業而言,也可以稱得上是“轉換賽道”的命運之戰。
當前我國的工業發展主要以化石能源為主,其中相當一部分化石能源需要通過海運來運輸,存在嚴重的能源安全通道問題。而要實現“碳中和”、“碳達峰”,就要形成新的低碳工業體系,發展可再生能源,例如光伏、風能、水能等。我國的中西部地區,恰好有著全球領先的風能、太陽能 、水能等清潔能源的儲備。如果到了2060年,中國實現碳中和,就意味著中國可以基本擺脫對外部能源進口的依賴,掌握徹底獨立的話語權。
不可否認,與上述行業相比,環境監測企業也許還算不上是實現“雙碳”目標的主角,但也是提供精準排放數據支撐的重要一環。那么,在“雙碳”背景下,這個行業有哪些新的發展格局?通過企查查關鍵字檢索,小編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近兩年“溫室氣體監測”相關企業新增數量激增,與傳統的“空氣自動監測”相關企業新增數量相比,增長幅度非常驚人。具體變化趨勢如下:
圖1. 近六年國內溫室氣體監測相關企業新注冊量變化趨勢
數據說明:
1、 僅統計企業名、品牌產品、經營范圍含關鍵詞“溫室氣體監測”相關企業
2、 統計時間:2021年7月31日
3、 數據來源:企查查
企查查數據顯示,2016-2019年間,國內溫室氣體監測相關企業新注冊量呈緩慢上升趨勢,而2020年和2021年1-7月,國內溫室氣體監測相關企業新注冊量呈直線上升趨勢。實際上,早在2009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哥本哈根大會上,中國政府就首次提出自己的碳減排目標,并在之后一直將該任務作為各級政府工作考核的重點之一。通過2020年激增的溫室氣體監測相關企業新注冊量來推測,環境監測市場對“碳減排”政策作出明顯反應的時間點應是在2020年。隨著“雙碳”被正式寫入《政府工作報告》,2021年1-7月國內溫室氣體監測相關企業新注冊量甚至遠超2020年全年的新注冊量。
圖2. 近六年國內空氣自動監測相關企業新注冊量變化趨勢
數據說明:
1、 僅統計企業名、品牌產品、經營范圍含關鍵詞“空氣自動監測”相關企業
2、 統計時間:2021年7月31日
3、 數據來源:企查查
如前所述,作為對比,小編還統計了同一時期空氣自動監測相關企業的新注冊量。從統計結果來看(圖2),2016年-2020年,國內空氣自動監測相關企業新注冊量呈逐年平穩上升趨勢,其中2020年的增長趨勢最為明顯,而2021年 1-7月的新注冊量較預期下降。
圖3. 國內溫室氣體監測相關企業主要分布地區
數據說明:
1、 僅統計企業名、品牌產品、經營范圍含關鍵詞“溫室氣體監測”相關企業
2、 統計時間:2021年7月31日
3、 數據來源:企查查
從地域分布上看,國內溫室氣體監測相關企業主要聚集在我國的華東、華南地區。企查查數據顯示,江蘇省相關企業擁有量最高,約達470多家,山東、廣東、浙江和陜西分別位居第二至五位。
圖4. 溫室氣體監測相關企業注冊資本分布占比
數據說明:
1、 僅統計企業名、品牌產品、經營范圍含關鍵詞“溫室氣體監測”相關企業
2、 統計時間:2021年7月31日
3、 數據來源:企查查
從注冊資本角度來看,企查查數據顯示,溫室氣體監測相關企業注冊資本分布并不均勻,其中注冊資本1000-5000萬相關企業占比最高,約為30.9%,注冊資本5000萬以上相關企業占比最低,僅為7.9%。
注:圖3及圖4是基于2000余家相關企業所得的統計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