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建筑業轉型升級穩步推進。以裝配式建筑為代表的建造方式轉型成效初顯。2021年,全國新開工裝配式建筑面積達7.4億平方米,同比增長18%,占新建建筑面積的24.5%。其中,新開工鋼結構建筑面積達2.1億平方米,占新開工裝配式建筑的28.8%。由勘察設計、施工建造、運行維護等多方協同推進的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應用環境不斷優化,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bim應用軟件正加快研發。工程總承包管理辦法、示范合同文本等配套政策逐步完善,建設了一批工程總承包示范項目。
隨著建造能力不斷增強,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我國建筑業持續快速發展,吸納了大量農村轉移勞動力,帶動大量關聯產業發展,對經濟社會發展、城鄉建設和民生改善作出了重要貢獻。但與此同時,建筑業仍存在大而不強、工程建設組織方式落后、企業核心競爭力不強、工人技能素質偏低等問題,亟需改進。
針對當前建筑業的發展現狀,我國提出要加快推進工程總承包,推進勞務企業轉型成為以作業為主的專業施工企業;限制和淘汰落后危險的工藝工法,提高機械化施工水平,提升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健全建筑業職工技能標準體系,推行工人技能鑒定和評價,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培養高素質建筑工人。這些舉措將有助于推動我國從“建造大國”向“建造強國”轉變。
未來建筑業的高質量發展主要有3個方向:
一是工業化。國家目前正大力推廣裝配式建筑,而建筑工業化是推廣裝配式建筑的基礎和前提。所謂裝配式建筑,是指通過模數化、標準化提前在工廠加工制作好建筑用構件和配件,如樓板、墻板、樓梯、陽臺等,再運輸到建筑施工現場,通過可靠的連接方式在現場裝配安裝。只有通過這種方式把大量現場作業轉移到工廠進行,才能真正實現高質量、高水平的“工廠制造、工地建造”。
二是綠色化。“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從統計數據來看,建筑業是碳排放大戶,大約消耗了全球30%至40%的能源。其中建材生產階段、建筑運維階段的碳排放量占比最大。對此,建筑業的節能減排一方面要運用新技術,對傳統建筑材料進行更新迭代;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廣綠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智能家居用品,最大程度降低在建筑運維階段的能耗。
三是智能化。如何抓住數字經濟的發展機遇,是當前建筑業面臨的重大挑戰。所謂智能化,主要指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傳統建筑業深度融合,加快推進建筑業數字化轉型,打造全產業鏈貫通的智能建造產業體系。此外,要著力推進工業互聯網平臺在建筑領域的融合應用,加快建立涵蓋招投標、采購、設計、施工、運維、政府監管等全方位、多功能的建筑產業互聯網平臺,充分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打造“中國建造”升級版。
協同發展共創未來
在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驅動下,智能建造已經成為建筑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趨勢。推動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是建筑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路徑。2020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13個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動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的指導意見》,為建筑業提升數字化水平提供了遵循。
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如何協同發展?一些企業通過示范性項目積極探路。中建科工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著眼于行業前沿科技,主導建成了全球首條重型鋼結構智能制造生產線,將裝配式鋼結構建筑作為拳頭產品,按照“標準化設計、工廠化生產、裝配化施工、一體化裝修、信息化管理”的模式,打造了學校、醫院、寫字樓、住宅、產業園五大類型項目。
樹根互聯技術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賀東東介紹,公司打造的云應用平臺已連接69萬余臺工業設備,協助了81個工業細分領域。平臺可將工業制造、建造生產過程中的人員、設備、原材料、方法和環境之間的數據進行連接,通過采集機器設備數據和現場施工數據,將建造過程數字化,以便質量、產量、效率等要素能被直觀反映出來。同時,通過大數據建模分析,還能提高生產效率,提升產品質量。
展望未來,建筑業將加快智能建造與新型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大力發展數字設計、智能生產、智能施工和智慧運維,加快bim技術研發和應用,建設建筑產業互聯網平臺;完善智能建造標準體系,推動自動化施工機械、建筑機器人等設備研發與應用,開展智能建造試點,加快形成涵蓋全產業鏈的智能建造產業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