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生態環境監管能力建設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

                                                                           日期:2020-07-09     來源:北極星環保網    瀏覽:828    

                                                                               日前,福建省政府辦公廳印發《福建省生態環境監管能力建設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方案明確,以工業園區和港口為重點新建2座省級空氣區域站,升級改造環境空氣質量背景站(福州)、超級站(廈門)和城市站。

                                                                        福建省將投資11.87億元,用于生態環境大數據應用、空氣與地表水自動監測站升級改造、海洋環境監管能力建設、實驗室基礎能力建設、生態環境綜合執法和應急能力提升等項目。

                                                                        2022年,全省初步建成生態環境物聯網,對全省水、大氣、土壤、海洋、噪聲、輻射等環境全要素進行實時態勢感知。

                                                                        在拓展空氣自動監測網方面,全省9個設區城市將安裝非甲烷總烴在線監測儀;在完善地表水自動監測網方面,全省實施水質自動監測站升級及更新工程,穩步公開水質狀況實時信息;在構建海洋自動監測網絡方面,三都澳、閩江口、江陰、湄洲島、古雷、詔安等重要港灣(流域)入???、重要敏感海域將建設8個海洋生態環境自動監測站。

                                                                        福建省生態環境監管能力建設三年行動方案

                                                                        2020—2022年)

                                                                        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實現生態環境監管體系與監管能力現代化,加快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制定本行動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樹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圍繞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大“六穩”工作力度,全面落實“六?!比蝿?,在疫情防控常態化前提下,加強源頭管控,夯實基層基礎,補齊治理短板,堅持問題導向,以生態云平臺建設為抓手,創新生態環境監管模式,提升監管法治化水平,健全常態長效機制,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和生態省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二、基本原則

                                                                        (一)統籌謀劃,分步實施

                                                                        堅持全省一盤棋,省市上下聯動,統籌生態環境監管各領域能力建設。明確省級與地方事權,根據輕重緩急、區域差異和監管層級,分步分級推進項目建設。

                                                                        (二)突出重點,全面推進

                                                                        綜合考慮各類制約因素和瓶頸問題,重點突破,整體推進。圍繞各領域突出環境問題與重點任務,統籌硬件和軟件建設,向重點區域下沉監管力量。

                                                                        (三)夯實基層,暢通末梢

                                                                        強化基層環境監管裝備配置,進一步打通生態環境監管“毛細血管”,激活“末梢神經”,實現生態環境監管全覆蓋。

                                                                        (四)強化集成,互聯互通

                                                                        注重新技術融合應用,拓展生態云平臺功能,強化部門業務協同和數據共享,堅持統一協同調度,構建環境信息“一張圖”、監測監控“一張網”,推動環境監管“橫向到邊、縱向到底”。

                                                                        (五)精準科學,依法監管

                                                                        提升生態環境監管標準化、規范化建設水平,強化“兩法銜接”,增強生態環境監管統一性、權威性、有效性,嚴格執法監管,形成監管懲治合力。

                                                                        三、建設目標

                                                                        2022年,全省生態環境監管執法水平全面提高,重點區域、重點流域生態環境監管能力得到顯著提升,初步建成生態環境物聯網,大數據應用貫穿監管全領域,加快實現省市縣協同化管理、天空地海一體化監管,推動生態環境監管體系和監管能力現代化建設走在全國前列。

                                                                        四、主要任務

                                                                        (一)推進生態環境管理數字化智能化

                                                                        完善生態云平臺。構建陸海統籌、天地一體、上下協同、責任明確和數據共享的生態環境監測物聯網,對全省水、大氣、土壤、海洋、噪聲、輻射等環境全要素進行實時態勢感知。發展生態云平臺通信、超算服務等第三方產業。

                                                                        拓展生態云功能。加強中長期環境質量預報能力建設,建成空氣質量預報預警及會商平臺(三期)。拓展建設水環境綜合分析、大氣環境綜合分析、自然生態監管、“綠盈鄉村”服務系統、核與輻射智慧化監管等一批重點功能和應用模塊。建設危險廢物視頻監控和智能化系統,實現全過程信息化監管。

                                                                        提升生態云應用。加強生態環境智能大數據整體設計,實施國產化架構重構和業務系統國產化改造。探索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應用。完善親清服務平臺,推動生態環境部門向監管與服務并重轉變。有序共享生態環境大數據,為生態環保產業提供信息服務。

                                                                        (二)優化空氣、地表水自動監測網

                                                                        拓展空氣自動監測網。全省9個設區城市安裝非甲烷總烴在線監測儀。以工業園區和港口為重點,新建2座省級空氣區域站。升級改造環境空氣質量背景站(福州)、超級站(廈門)和城市站。完善大氣光化學組分監測網,在三明、南平等地建設vocs監測站點,在主要大氣污染傳輸通道建設多功能子站,提升對臭氧及其前體物、顆粒物等主要污染物的監測能力。在省控空氣自動監測站安裝智能監控系統,加強站內站外全方位管理。

                                                                        完善地表水自動監測網。實施水質自動監測站升級及更新工程。進一步完善流域、飲用水源地水質自動監測站和視頻監控設施,提升運行維護水平,確保數據真實、準確、全面。依托生態云平臺,整合匯聚水質水量自動監測數據,完善水環境自動監控系統,穩步公開水質狀況實時信息。

                                                                        (三)共建完善海洋生態環境監管體系

                                                                        構建海洋自動監測網絡。積極利用相關涉海部門現有的岸基潮位站搭載生態環境監測設備,在三都澳、閩江口、江陰、湄洲島、古雷、詔安等重要港灣(流域)入???、重要敏感海域建設8個海洋生態環境自動監測站,布放海上生態監測浮標,提升海洋自動監測能力。

                                                                        創新海洋環境監管手段。試點運用無人機、無人船、高清探頭等空天地監測手段,開展岸線海域生態環境監視監控,推進海漂垃圾和入海排污口等岸線“四亂”問題整治,實現海洋生態環境綜合管控。

                                                                        增強海洋環境監測能力。與科研院所共建共享監測船舶。加強省近岸海域環境監測站、廈門環境監測中心站2個區域中心站海洋生態監測、應急監測能力。推進省駐沿海市(含平潭綜合實驗區)環境監測站海洋監測能力標準化建設。

                                                                        (四)加強生態環境實驗室基礎能力

                                                                        提升實驗室監測分析水平。加強省屬環境監測機構水、空氣、土壤常規監測和應急監測能力,提升大氣vocs、非甲烷總烴等特征污染物分析能力,補充相應的監測設備。依托駐市環境監測站,組建省土壤監測技術中心(南平)和地下水環境監測技術中心(龍巖)。

                                                                        完善監測實驗基礎條件。堅持保障急需,重點支持駐市(含平潭綜合實驗區)環境監測站、省近岸海域環境監測站以及用房面積極為緊張的市縣環境監測業務用房修繕改造,提升監測實驗能力。補充更新必要的環境監測車。

                                                                        加強生態環境科研能力。推進生態環境海峽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區建設。強化省環境科學研究院環境工程重點實驗室建設,組建藻類防控技術中心、省級危險廢物鑒別中心。

                                                                        (五)提升綜合執法和應急能力

                                                                        完善環境執法監督和網格化監管體系。推動生態環境行政綜合執法改革。增配新型快速精準取證執法裝備,建立前端智能監管模式。強化污染源管控,完善重點污染源在線監控系統。推進九龍江流域環境監管執法能力建設,實現流域管理的智能化與精準化。優化網格化監管平臺,網格員配備必要的日常巡查工具。

                                                                        強化環境應急支撐保障。推進環境應急機構能力提標建設。升級環境應急指揮通信系統,提升數據傳輸質量。按照屬地管理原則,更新擴充生態環境保護應急儲備物資。

                                                                        加強核與輻射安全監管。更新核電廠外圍監督性監測子站和省屬輻射環境監督站實驗室儀器。提升省級輻射應急響應能力,配備必要的應急物資、應急監測設備等,完善核與輻射應急監測調度平臺。實施省放射性廢物庫安防改造。廈門、泉州、寧德配備輻射監測設備與安全監管裝備。采用改造、建設等方式,解決省屬輻射環境監督站監測業務用房問題。

                                                                        五、重點項目

                                                                        重點實施五大類項目,總投資11.87億元(其中,省本級項目資金需求6.97億元,市縣項目資金需求4.90億元)。包括生態環境大數據應用、空氣與地表水自動監測站升級改造、海洋環境監管能力建設、實驗室基礎能力建設、生態環境綜合執法和應急能力提升等項目,具體項目詳見附件。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領導,落實責任

                                                                        各級各有關部門要加強組織領導,將本方案的落實情況納入黨政領導生態環境保護目標責任書考核內容,全面推進生態環境監管能力建設。加強項目前期工作,編制具體項目實施方案,合理確定建設規模和建設標準,嚴格履行項目建設程序,爭取項目盡早建成發揮效益。

                                                                        (二)加大投入,保障資金

                                                                        各級各有關部門要多渠道籌措項目建設資金。省級資金重點保障省本級生態環境監管能力建設支出,并對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項目按總投資的60%予以補助,省發改委承擔1億元,省財政廳承擔6.5億元。項目實際安排資金以立項及財政投資評審后金額為準。各設區市政府、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負責轄區內生態環境監管能力建設,將本方案重點項目建設資金4.37億元分年度統籌安排。運行維護和人才培養經費列入各級財政年度預算。同時,加強項目資金監管,實施項目績效評價,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三)強化素質,提升水平

                                                                        實施《2019—2022年福建省生態環境系統干部教育培訓規劃》,重點抓好生態環境系統五大類干部的教育培訓。采取培訓、輪訓、崗位練兵比武、演習等形式,開展環境監測、監察、執法人員業務培訓。依托重大科研和建設項目,提高科研人員素養和科研能力。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19.10

                                                                        19.11

                                                                         

                                                                         
                                                                        注:此網站新聞內容及使用圖片均來自網絡,僅供讀者參考,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或冒犯,請聯系刪除,聯系電話:021 3323 1300
                                                                         
                                                                        更多>同類資訊

                                                                        相關產品推薦
                                                                        預約
                                                                        7
                                                                        收藏
                                                                        42
                                                                        掃一掃打開小程序
                                                                        021-33231363/1371/1336
                                                                        關閉
                                                                        国产高清精品福利私拍国产|人妻忍着娇喘被中进中出视频|久久国产亚洲精品赲碰热|亚洲一卡二卡三卡四卡无卡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