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生態環境部印發《關于加快建立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的實施意見》?!兑庖姟分赋?,未來5年,我國將加速推進生態環境監測的數智化轉型,創新監測手段,實施四大監測能力建設工程。到2035年,基本建成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
新發布的《意見》明確,我國將通過充分應用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等符合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的新技術,基本完成環境質量監測網絡智能化改造。未來我國生態環境監測數據從采集、傳輸、處理到分析及應用,將基本實現全鏈條流程化、智能化,智慧監測全面推進。
創新監測手段,離不開儀器技術的創新,《意見》中不僅全過程質量管理體系、地方監測網點位布設等予以明確說明,還明確指出要加強相關技術融合與攻關,部分摘錄如下:
遏制數據造假 將建立全過程質量管理體系
監測手段在創新,監測數據的質量也將更加有保障。未來我國將建立覆蓋全部生態環境監測活動的全過程質量管理體系,排污單位自行監測數據造假的行為也將得到有效遏制。
實現這些目標,離不開環境監測基礎能力的建設。我國將實施四大能力建設工程,分別是天空地海一體化監測網絡構建、監測科技創新、強基層補短板和監測人才培養。預計用 5 年左右時間,在重點區域建成若干一體化監測示范區,推出 100 個左右監測現代化市縣優秀案例,完成監測技術人員輪訓。
地方監測網點位布設重點向區縣、鄉鎮、農村延伸
國家監測網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客觀反映全國及重點區域流域海域生態環境狀況,滿足生態環境質量評價考核需要。地方監測網點位布設重點向區縣、鄉鎮、農村延伸,覆蓋百姓身邊的中小河流和岸灘海灣,客觀反映本地生態環境狀況。各地嚴格按照統一的管理制度、 運行規范和質控要求運行管理監測網絡,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加快實現鄉鎮監測站點全覆蓋。實行全國生態環境監測站點逐級備案,推動跨部門監測網絡共建共享,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
衛星、航空、地基等遙感技術將加快融入監測體系
目前我國立體監測網絡還存在明顯短板,長期以來,監測體系更多依賴地面監測站點,天、空監測能力比較欠缺。新發布的《關于加快建立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的實施意見》指出,要持續完善全要素、全地域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實現天空地海全覆蓋。將衛星、航空、地基等遙感監測更好融入全國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體系,推動多技術手段融合組網,實現段一體化。探索建立跨介質、多指標監測站點,實現介質一體化。推動京津冀及周邊地區、 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粵港澳大灣區、成渝等區域一體化監測網絡建設。鼓勵有條件的地方開展一體化監測試點。
分批實施國家空氣、地表水自動監測智能化改造
推動監測網絡從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跨越。分批實施國家空氣、地表水自動監測智能化改造,具備數據有效性自動審核、人員操作規范性智能識別、數據篡改報警留痕和風險預警人機交互能力。加大環境質量未達標和改善成效不穩固地區的監測強度,削減穩定達標區域監測規模。
引導現場直讀監測儀器小型化、集成化技術攻關,提高便攜式監測儀器精度,提升污染源自動監測設備可靠性和防干擾性,突破一批關鍵技術應用。加強多源異構數據融合技術研究,實現衛星遙感與地面監測、傳感器等多手段融合監測的一體化分析評價,支撐大氣污染聯防聯控、“三水”統籌、陸海統籌、水土協同、生態保護等管理需求。加強大數據、大模型技術應用,提高環境質量預測預報和環境風險監測預警水平。引導現場直讀監測儀器小型化、集成化技術攻關,提高便攜式監測儀器精度,提升污染源、自動監測設備可靠性和防干擾性,支撐環境執法、應急、精細化管控等管理需求。推進機器視覺、聲紋識別技術在生物多樣性監測和噪聲監測中的應用。
加強污染物排放快速篩查、現場檢測、 復雜指標評估等監測方法研發
加速新技術標準化進程。明確監測網絡、站房、設施智能化 改造技術要求,加快水質自動采樣、自動實驗室分析系統等先進技術與現行監測標準的銜接。加強污染物排放快速篩查、現場檢測、 復雜指標評估等監測方法研發。優化監測標準管理機制,發揮部屬單位、科研院所、省級監測機構技術優勢和專家智庫作用,組織開展監測標準預研究,強化重點急需領域監測標準體系建設。
引導支持企業加強高新監測儀器自主研發
提升裝備自主化水平。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導支持企業加強高新監測儀器自主研發,并推進在生態環境質量監測、執法監測、應急監測中應用。建立新型監測技術裝備跟蹤與評估機制,聯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骨干企業等共建監測裝備研發與應用創新基地。推進生態環境監測相關衛星立項、研制、發射及應用,加快形成全方位、高精度、短周期遙感監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