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吊司機無需攀爬至百米高空,在地面室內就能完成高空作業;在智能平板上輕輕點擊,十余款建筑機器人便各司其職開展地坪研磨、自主吸塵等施工作業;建筑工地長出“千里眼”“順風耳”以及反應迅速且計算精密的智慧大腦……不同于傳統印象中的“搬磚”,這些極具科技感的場景,都是蘇州智能建造探索實踐中的真實應用。
近日,蘇州智能建造1號文件出爐——《關于全面引導應用智能建造技術的通知》正式印發,這一重磅文件將引領蘇州建筑業在未來一年向著工業化、智能化、數字化方向再跨一大步。
根據文件要求,2024年蘇州將按照“分類實施,重點突破”原則,全面引導應用智能建造裝備、技術。原則上政府投資項目實現智能建造“應用盡用”,社會投資項目優先應用智能建造裝備,提升建筑工程項目工業化、數字化、智能化水平。該文件2024年5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1年。
2024年5月1日起,政府投資項目中,新開工總建筑面積>5萬平方米的房建項目,應積極應用智能建造技術。2024年10月1日起,社會投資項目中,各屬地政府部門對新出讓地塊總建筑面積>5萬平方米的房地產等項目,可在土地招標公告中引導投標企業應用智能建造技術。此外,鼓勵有條件的總建筑面積≥5萬平方米的其他房建項目全面應用智能建造技術;鼓勵新建軌道交通項目、大型市政基礎設施項目開展智能建造技術實踐。
目標既已錨定,那么智能建造要做些啥?
據介紹,蘇州智能建造領域的技術主要有建筑機器人、智能施工電梯、5G無人塔吊、輕型造樓機、BIM數字一體化設計以及智慧工地等6項,此次智能建造1號文件要求智能建造項目須應用不少于其中4項。
建筑機器人在蘇州已不算新鮮,甚至已發展形成產業。記者在全國首家“機器人4S店”——相城區智能裝備研發與服務中心看到,建筑機器人已可實現多道工序立體全覆蓋,地面整平、抹平、抹光、墻面噴涂、抹灰……全都由機器人代勞。而對建筑機器人“領航員”培訓與勞務配套服務,可以不斷加速推進人機協作和“機器換人”。
與建筑機器人不同,5G無人塔吊的應用時間還不算久。就在今年1月,中建三局集團(江蘇)有限公司承建的中建·太澤之星二期項目上,蘇州首次應用了“5G無人塔吊”。該系統操作客戶端設置在項目現場,只需驗證身份登錄后,即可選擇管控平臺塔機列表中任一空閑塔機遠程操控作業,實現坐在地面指揮吊機精準吊放建筑材料,在保證安全性的前提下大幅提高作業效率。
目前正在蘇州大力推進的還有智能施工電梯,在普通施工升降機基礎上進行自動化、智能化升級,自動運行,自動安全防護。今年2月,蘇州發布《關于全面推進我市智能施工電梯應用的通知》,要求2024年5月1日后新開工政府投資項目,全面應用智能施工電梯,且智能施工電梯臺數占本項目所使用施工升降機的比例不得低于50%;10月1日后新開工社會投資項目,具備條件的原則上全面應用智能施工電梯。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蘇州已投產首條智能施工電梯生產線。據生產企業中杰裝備介紹,該產線使用數字孿生技術進行過程管理,產能達到1500臺以上,能夠滿足大規模生產的需要,且年最大產值能達5億元左右。技術應用與配套產業互相發力,推動蘇州智能建造再次乘勢而上。
除此以外,輕型造樓機可具備建筑施工與防護需求,可整體快速升降,被稱為“空中建造工廠”;BIM數字一體化設計則是一種基于建筑信息模型(BIM)的數字化設計方法,它將結構、機電、消防等多個專業設計內容集成一體,實現各專業之間的有效配合和無縫銜接;智慧工地通過三維平臺對工程項目進行精確設計和施工模擬,實現項目管理、質安監管、進度管理、成本管理等智能化管理功能。
推進智能建造,在蘇州效率會如何?
這一個個智慧十足的技術應用,革新了傳統作業模式,有助于培育新時代建筑產業工人,必然是傳統行業的轉型之路和發展方向。在眾多領域一向交得出高分答卷的優等生蘇州,在這一新賽道將會走得如何?
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此前,智能建造在蘇州已有相當不錯的行業基礎。2022年蘇州成為全國首批24個智能建造試點城市之一,開展為期3年的試點工作,積極探索智能建造推動建筑業轉型升級的“蘇州經驗”。近年來蘇州遴選了29個首批市級智能建造試點項目,先試先行探索項目全生命周期應用智能建造技術,其中10個項目入圍了首批江蘇省智能建造試點項目。
此外,蘇州還通過信用加分激勵機制、編制具有可操性方案等方式,不斷推進智能建造的發展與應用。例如在推廣智能裝備方面,蘇州從建筑機器人著手,率先印發《建筑機器人補充定額》,優先推出4款成熟機器人補充定額,解決智能裝備施工計價依據問題。
在智能建造1號文件中,還從工程發包管理、專項施工方案評審、項目開工條件審查等多個方面推進落地實施。例如要求各地住建部門在項目施工過程中加強過程指導和督查,在項目進度分別到達30%、60%、90%時對項目組織專項認定。
“接下來將繼續堅持‘1輕型造樓機+N款建筑機器人+配套應用’整體發展思路,不斷加快推進智能建造?!笔凶〗ň窒嚓P負責人表示,將抓緊這一年的契機,為推動建設領域中國式現代化發展貢獻更多“蘇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