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碳中和愿景下的城市綠色發展

                                                                           日期:2021-06-09     來源:城PLUS    瀏覽:952    

                                                                        本文從“全球氣候變化與世界各國行動”、“中國碳中和面臨的挑戰與愿景”、“中國綠色低碳發展實踐探索”、“中國城市綠色低碳發展路徑思考”四方面闡述了碳中和愿景下的城市綠色發展。


                                                                        01全球氣候變化與世界各國行動


                                                                        工業革命以來,溫室氣體導致氣候變暖,威脅著全球生態安全,已經成為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命題和挑戰。碳中和已經成為全球共同的價值觀,截至2020年10月,全球已經有127個國家/地區提出了碳中和愿景,全球十大煤電國家中的6個已做出相應承諾。哥本哈根、阿姆斯特丹、阿德萊德、紐約等全球城市(點擊閱讀:城市碳中和的世界實踐)先后提出了在碳減排領域的相關計劃及路線圖,主要以能源優化、公共交通、綠色建筑等領域為突破口,實現碳中和目標。







                                                                        02中國碳中和面臨的挑戰與愿景


                                                                        為解決全球變暖問題,從1992年簽署《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開始,人類歷史上通過了三個里程碑式的國際法律文本,經過近30年的努力,從二氧化碳減排到碳達峰,再到碳中和,在目標與行動上逐步深入。中國深度參與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事業,并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中國承諾。通過采取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能源結構、節能提高能效、推進碳市場建設、增加森林碳匯等一系列措施,取得積極成效。但同時也面對一系列嚴峻挑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挑戰1碳排放總量和人均增長顯著,碳減排壓力較大


                                                                        碳排放總量在2008年首度超過美國,2019年已接近美國的2倍,占全球總碳排放的27.2%,超過美國和歐盟的總和。人均碳排放量已超過歐盟,排名全球第二。如延續原有發展模式,將在短期內超過美國。2019年,碳排放強度為6.88噸/萬美元,高出全球平均43%。



                                                                        2019年全球gdp前20名國家的碳排放強度城plus重繪


                                                                        挑戰2能源利用方式不滿足低碳發展要求,能源結構亟需優化


                                                                        清潔燃料代替化石燃料發電是碳中和的核心。中國煤炭發電占比高達66%,風電、光伏等優質能源發電僅占9%,美歐日煤炭發電占比均低于32%。德、英、法、日等人均能耗峰值出現在人均gdp2.3萬美元左右,我國預測2035年左右達到人均能源峰值4噸油/人。



                                                                        發電結構(2019):中國以煤炭為主,發達經濟體以次優能源為主


                                                                        數據來源:eciu,華泰證券研究所,城plus重繪


                                                                        挑戰3交通碳排放持續增加


                                                                        截至2018年,交通部門能源消耗量占全國總能源消耗量的10.7%,直接co2排放為9.8億噸,其中道路交通占比最高約為73.5%。交通基礎設施快速建設,特別是公路基礎設施突飛猛進,導致交通領域能源消耗逐年增長,增長率達9%高于社會平均水平。我國人均客運距離僅為美國的1/10,日本的1/5,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及交通服務的需求還將持續增加。交通領域未來須改變當前的發展模式,減緩當前交通用能快速增長的態勢,探索低碳發展道路。



                                                                        2008~2018年交通部門直接碳排放變化


                                                                        挑戰4城市化帶來建筑排放增加,建筑能耗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建筑部門碳排放包括建材生產運輸、建筑施工和運營等階段,因此除綠色建筑之外,建筑減碳還與工業、燃氣、電力、交通等部門相關。2019年全球建筑建造行業能耗和碳排放分別占35%和38%,且處于持續上升階段。我國建筑碳排放主要來源于建材生產運輸階段和建筑運行階段。2018年全國建筑全過程碳排放為49億噸,其中,建材碳排放27億噸,建筑施工階段碳排放1億噸,建筑運行階段碳排放21億噸。



                                                                        2019年全球建筑建造行業終端能耗和碳排放占比


                                                                        來源:2020年全球建筑和建造業狀況報告


                                                                        挑戰5城市是碳中和的主陣地,城市建設運營方式需要轉變


                                                                        城市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整體排放量的60%以上,城市是造成氣候變化的主要因素,也是碳中和的主陣地。城市減碳不止于建筑,還涉及城市空間布局、組團結構、職住平衡等,進而影響到人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城市的綠色低碳發展轉型,意味著城市建設運營模式的改變,具有綜合性和全局性作用。



                                                                        控制城市碳排放是實現碳中和的關鍵


                                                                        數據來源:聯合國人居署


                                                                        2007年以來,國內相關部委和機構已經制定和發布多項相關標準、評價體系、技術導則、建設指南、指標體系等,其中,部分尚在征求意見或試行過程中。



                                                                        我國現行綠色低碳指標體系與導則指南


                                                                        面向碳中和的城市遠景實現,我國正在城市群、城市、社區層面進行低碳發展的探索。


                                                                        愿景1城市群碳中和愿景


                                                                        經濟要素向發達地區集聚是一個趨勢,但是單個城市的規模不能太大。城市群是城市各要素優化組合的空間,通過空間布局優化、產業集聚升級、綠色低碳建筑統一推廣、綠色交通設施互聯和組織效率提升等,實現城市群碳中和愿景。


                                                                        來源:國家十四五規劃、中國城市群碳排放達峰之路:機遇·探索


                                                                        愿景2零碳城市場景


                                                                        實現零碳城市愿景,以建筑、電力、生物資源、工業、交通與出行等方面作為減碳的重要空間載體。



                                                                        愿景3零碳社區圖景


                                                                        通過發展綠色生態技術,降低社區碳排放,提高社區固碳能力,建設生態零碳社區。



                                                                        03中國綠色低碳發展實踐探索


                                                                        在城市綠色低碳發展的工作中,我國在區域和城市層面積累了大量經驗。


                                                                        探索1區域層面


                                                                        雄安新區:未來城市探索


                                                                        雄安新區作為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載地,將以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打造低碳、環保、智慧、優質的綠色生態宜居新城區。


                                                                        在生態優先的空間格局塑造中,保證藍綠空間不低于70%,森林覆蓋率由11%提高到40%;在綠色低碳的城市形態方面,利用自然規律,合理利用現有場地。集約用地,實行用地功能彈性管控,鼓勵空間復合和業態疊合??茖W規劃路網密度;布局“快、干、支”三級公交網絡;構建綠道系統;差異化配置停車設施。實現綠色交通出行率達到90%?;诘吞蓟臻g結構優化模型與低碳化功能疏解優化模型,對起步區空間形態與用地布局進行測度。利用網格分維數、半徑分維數和綠化覆蓋率指標構建模型,引導新區空間結構適宜集聚、緊湊高效布局。雄安新區核心區符合總體形態低碳化的特征。



                                                                        雄安新區低碳生態城市空間布局示意

                                                                        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世界級濱水人居文明典范


                                                                        在生態修復與管控方面,保證藍綠空間不低于68%,河湖水面率提升至22%;構建多層級清水綠廊,加強濕地建設,統一管控標準,構建三級防控體系,設蓄泄兼籌的防洪除澇布局;保護太湖流域,協同構建“全面節約、優化配置、統一管理”的水資源調控體系。協調統一流域水環境治理目標和標準體系;塑造新江南水鄉,營造“粉墻黛瓦、小橋流水、青石店幌”的江南風韻和“簡潔雅致、清新明亮、疏密有度”的現代特征;統籌流域與區域,提高區域韌性安全。



                                                                        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水網生態以及太湖流域共同保護格局圖


                                                                        探索2城市層面


                                                                        深圳:綠色低碳發展先行示范


                                                                        《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20)》顯示,深圳城市綠色低碳發展水平位居全國第一。2019年,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約為5300萬噸,萬元gdp能耗強度和碳排放強度降至全國平均水平的1/3和1/5 。通過優化空間布局,延續已有的軸帶組團空間格局,強化區域空間聯系,構筑“三軸兩帶多中心”的開放空間結構,提出南北貫通、西聯東拓的區域空間策略;著眼長遠謀劃,“深圳2050”面向更廣闊區域和更長遠未來謀劃了多階段、多層次的城市空間結構方案;調整產業方向,淘汰、轉型低端企業超過1.7萬家,高技術制造業和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提升至67.3%和72.1%;優化能源結構,形成以電和lng等清潔能源為主的能源結構,核電、氣電、可再生能源等清潔電源裝機在全市總裝機中的占比達到85.4%;在綠色建筑、低碳交通、生態環境等方面堅持低碳發展。


                                                                        天津中新生態城:城市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示范樣板


                                                                        形成“一軸三心四片”的規劃布局,沿軌道塘漢線緊湊開發,成為生態城的發展主軸。在中部片區結合大面積開敞綠化空間生態谷規劃建設生態城的城市主中心,在南北兩個片區依托輕軌站點分別建設城市中心,形成“一軸三心四片”的布局結構;打造慢行為主的綠色交通,采用“人車分離”、“各成網絡”的交通組織理念,將慢行作為主要交通方式,建立完善的慢行系統;建立節約、高效、循環的能源系統,充分利用新能源技術、綠色建筑技術及綠色交通技術,加強能源梯級利用,降低能源消耗。優先發展可再生能源,促進高品質能源使用;構建生態城市指標體系引導建設,形成30項控制性指標。其中,包含單位gdp碳排放強度、綠色建筑比例、綠色出行比例、垃圾回收利用率、可再生能源使用率和城市熱島效應強度6項節能低碳指標。


                                                                        青島中德生態園:具有可持續發展示范意義的生態園區


                                                                        規劃根據園區原始地貌特征,實施組團化布局,構建生態安全格局。中德生態園設置有34項控制性指標,其中節能低碳方面指標共有8項。未來根據發展需要,部分指標將更新至更高水平。同時,通過低碳能源的建設,提高能源效率,利用清潔能源,供能安全高質??稍偕茉蠢寐蔬_到15%以上,工業余能回收利用率達到50%以上。遵循“高能高用、低能低用、削峰填谷、互補保障”的整體思路,建設泛能網系統,利用能源和信息技術,將能源網、物聯網和互聯網進行高效集成。除此之外,還進行了大量綠色建筑實踐,打造國際一流的綠色建筑示范區,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建設裝配式建筑、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和德國dgnb標準示范區。


                                                                        04中國城市綠色低碳發展路徑思考


                                                                        中國新型城鎮化道路需要認真探索建設什么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這一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面對碳中和的現實挑戰,需要利用城市在能源、交通、建筑和衣食住行等多領域的匯聚和調控作用,提出致力于中國城市綠色發展的路徑和方案。


                                                                        路徑1完善綠色低碳規劃建設體系


                                                                        將綠色低碳內容編入我國規劃體系。將低碳發展、適應氣候變化納入現有規劃體系中,明確各層級碳中和目標定位、指標體系、管控措施。編制碳中和專項規劃,以碳中和視角編制生態修復規劃、市政基礎設施規劃等,落實低碳發展相關政策和目標,明確策略、措施和行動計劃。


                                                                        建立碳中和指標體系與規劃評估優化模型。將碳達峰、碳中和相關指標納入各類規劃指標體系,并根據地區發展階段進行差異化賦值?;谀茉?、建筑、交通、廢棄物、綠地等要素,構建碳中和評估規劃模型,定量計算碳排放和碳匯。創建空間規劃減碳技術體系,形成規劃減碳技術集成。


                                                                        建立基于城市運行狀態的碳排放動態核算平臺。建立城市低碳規劃設計仿真模型與決策支持系統,形成碳排碳匯可視化表達??勺R別高碳排區域、高碳排維度,為低碳城市規劃提供技術支撐。


                                                                        路徑2優化能源供給和消費結構


                                                                        提高能源綜合利用能效。全面推廣太陽能光伏建筑,積極發展建筑附建小型風電,提高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創新能源利用形式,著力提高能源綜合利用效率,減少礦石能源使用和溫室氣體排放,促使片區碳中和目標實現。


                                                                        提高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推行建筑工業化,發展裝配式建筑,延長建筑壽命。普及一體化和被動式設計,全面推行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提高建筑用能系統和設備效率,推廣超高效系統和設備。建筑終端用能清潔化,提高電氣化水平和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發展智能系統,建設微電網,發展儲能設備,有效實施電力需求側響應。


                                                                        發展近零能耗智能建筑。新建建筑要普遍達到基本級綠色建筑要求,鼓勵發展星級綠色建筑。加快推行綠色建筑和建筑節能標準,加強設計、施工和運行管理。推進老舊小區節能改造和功能提升,大力推廣應用綠色建材,推行裝配式鋼結構等新型建造方式。


                                                                        路徑3推動城市建設綠色轉型


                                                                        建立綠色低碳的基礎設施體系。加大城市老舊供水管網改造力度,推進智慧化分區計量管理,降低供水管網漏失率。積極推廣智慧照明控制技術,加快智慧燈桿應用,形成共建共享、集約高效的城市物聯感知網絡。推進污水源熱能回收利用等技術應用,推動設施信息化、智能化改造。根據區域經濟發展情況和市政設施需求,因地制宜建設地下綜合管廊。


                                                                        促進城市更新綠色化、低碳化發展。設定碳減排目標,提出適應資源稟賦的設計,結合太陽能、風能、水資源等及發展訴求設計更新思路與方法。鼓勵在城市更新項目中增加公共綠地、開放空間,探索建立城市生態用地的增存掛鉤式“綠色折抵”機制。綜合運用多種低碳技術方法,實現減碳目標。


                                                                        優化綠色交通運輸體系。推廣街區制,重新定義街區尺,優化街區各類基礎、公服設施布局,集居住、商業、休閑于一體,形成5、10、15分鐘分級式高效、便利生活圈。打造適宜步行的城市交通體系,建設連續通暢的步行道網絡。只有對行人友好,才會是有效的綠色低碳發展路徑。


                                                                        打造綠色低碳居住社區。優化、整合現有的完整社區、低碳社區、綠色社區、智慧社區、未來社區等社區建設標準,打造面向碳中和的綠色低碳居住社區。


                                                                        路徑4打造綠色低碳城鄉空間


                                                                        構建綠色低碳的城市形態。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優化碳匯空間格局,推進生態綠道和綠色游憩空間等建設,建立通風廊道分級分區管控體系,構建氣候友好型城市生態系統。融入本土自然特征的綠色生態空間,引入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nbs)等理念,推進城市生態修復,提升生態碳匯能力,推動生態修復與固碳提升協同增效。


                                                                        海綿城市引領綠色低碳改造。以海綿城市理念貫穿設計和建設全過程,協同推進老舊小區改造、黑臭水體治理、排水防澇等工作。結合綠地、水體、道路、建筑及設施的設計,充分發揮綠色和灰色基礎設施對雨水的利用。強化微地形設計,合理構建雨水徑流通道,因地適宜設計低影響開發設施。


                                                                        在鄉土自然基礎上建設低碳鄉村。保護富有傳統意境的田園鄉村景觀格局,實現村莊與周邊自然環境有機融合,村莊規模適度、尺度適宜。合理配置公服設施,加強供水、排水、道路等基礎設施配套建設綠色化,推動農村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推進綠色農房建設,持續提升農房設計水平和建造質量。研究完善綠色農房適宜技術路線,穩步提升農房節能標準,加強可再生能源推廣應用。


                                                                        路徑5完善規劃學科建設


                                                                        探尋規律、解決問題,建設規劃學科。發展人居科學,改善人居環境。探索自然、人、社會、居住和支撐網絡五大系統的復雜演化規律。探索從建筑,再到社區、城市、區域和全球五大層次的復雜系統。探索中國特色的城鎮化和發展道路的普適價值,總結中國規劃的理論范式和獨特貢獻等。


                                                                        面向解決問題,實現跨學科協作。通過開放的學術,培養綜合技能,增強為國家各行業提供服務的本領。學習與規劃相關的實施、管理、評估等相關知識,并進行有效的集成,汲取其它學科的“營養”,形成規劃學科更加肥沃的“溫床”。堅持規劃學科處理空間問題的自身特色,不忘追求社會公平正義的學科創立初心。

                                                                         
                                                                        注:此網站新聞內容及使用圖片均來自網絡,僅供讀者參考,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或冒犯,請聯系刪除,聯系電話:021 3323 1300
                                                                         
                                                                        更多>同類資訊

                                                                        相關產品推薦
                                                                        預約
                                                                        7
                                                                        收藏
                                                                        42
                                                                        掃一掃打開小程序
                                                                        021-33231363/1371/1336
                                                                        關閉
                                                                        国产高清精品福利私拍国产|人妻忍着娇喘被中进中出视频|久久国产亚洲精品赲碰热|亚洲一卡二卡三卡四卡无卡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