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國生態環境部正式發布了《食品加工制造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二次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意見稿”),這一舉措在業內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與討論。隨著我國食品工業的蓬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升,食品消費量呈現出爆炸式增長,隨之而來的,是食品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廢水量的急劇攀升。這一背景下,多家食品工業企業紛紛啟動了規模龐大的污水處理項目,為廢水處理行業開辟了一個潛力無限的市場。
01 強化標準,需求釋放
此次意見稿的發布,標志著我國對于食品加工制造業廢水排放的監管力度將進一步加大。該標準詳細規定了食品加工制造業的水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監測方法以及監督管理措施,涵蓋了屠宰及肉類加工、植物油加工、水產品加工、乳制品制造、罐頭食品制造、調味品、發酵制品制造、番茄制品制造等多個細分領域。
據全國排污許可證管理信息平臺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6月,我國農副食品加工業已取得排污許可證11128張,食品加工制造業則取得了11051張。這些企業的地域分布與原料產地緊密相關,農副食品加工業主要集中在華東、華北和東北地區,而食品加工制造業則主要分布于華東、西北和西南地區。
食品加工制造業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在于水污染。通過對2015年中國環境統計數據的分析,我們發現淀粉及淀粉制品制造、屠宰及肉類加工行業的污染物排放量尤為突出,而植物油加工、水產品加工、乳制品制造、罐頭食品制造(不含番茄罐頭和番茄醬罐頭制造)、調味品、發酵制品制造中的醬油、食醋和釀造醬制造、番茄制品制造等行業在廢水及各項污染物排放量方面也占據較大份額。
根據《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農副食品加工業在CODCr(化學需氧量)、氨氮、總氮和總磷等方面的排放問題較為突出,食品加工制造業的總磷排放量也相對較大。這些數據表明,食品加工制造業的廢水排放問題亟待解決,而這也為廢水處理行業帶來了巨大的市場需求。
編制組指出,食品加工制造業廢水本身雖無毒性,但含有大量可降解的有機物質。若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水體,將消耗大量溶解氧,導致水質惡化,甚至傳播疾病,直接威脅人類和動物的健康。同時,食品工業廢水具有良好的可生化性,可用作碳源實現資源化利用,這也為廢水處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02 環保需求集中爆發
食品加工制造業作為人類的生命產業,其地位在世界制造業中無可撼動。盡管新興產業不斷涌現,但食品加工制造業仍是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水平和人民生活質量高低的重要標志。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1-9月,我國農副食品加工業實現營業收入累計達37688.5億元,雖然累計下降了4.3%,但行業實現利潤總額卻增長了6.6%,達到828.1億元。在《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食品加工制造業主要涉及農副食品加工業和食品制造業兩大類別。根據2022年《中國統計年鑒》,這兩個行業合計的規模以上企業數量、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和用工人數分別占工業行業的7.2%、7.0%、4.3%和5.7%。
隨著食品工業的快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消費量急劇增加,這直接導致了食品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廢水量的大幅上升。食品工業廢水具有成分復雜、有機物含量高、懸浮物多、可生化性好等特點,對廢水處理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隨著環保法規的日益嚴格和公眾環保意識的增強,食品工業廢水處理的需求不斷增長,為廢水處理行業帶來了巨大的市場機遇。
近年來,多家食品工業企業紛紛啟動了規模龐大的污水處理項目。例如,四川凌家食品產業園工業污水處理廠項目的設計施工總承包中標金額高達1.2億元;江蘇宿城區食品產業園污水處理廠工程總承包(EPC)項目的中標金額也達到了0.5億元。這些項目的啟動,不僅體現了食品工業企業對環保的重視,也為廢水處理行業帶來了豐厚的訂單和廣闊的發展空間。
03 工業廢水成督察重點,管控面臨挑戰
近年來,隨著環保督察的常態化,工業廢水治理中的難點和問題逐漸浮出水面。近日,第三輪第二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通報了一批典型案例,集中反映了長江流域七省市在水環境治理中存在的問題。其中,管網排查整治工作不力、污水處理廠進水濃度長期偏低、長期超負荷運行等問題尤為突出。
以浙江省紹興諸暨市印染園區為例,該園區每天產生的3萬余噸印染廢水被排入海東污水處理廠。然而,由于該廠為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缺乏針對印染廢水的處理工藝,導致每天約14萬噸的出水在浦陽江形成黑色污染帶,最終匯入錢塘江。這一事件再次凸顯了工業廢水處理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類似的事件在全國范圍內屢有發生。例如,2023年10月,湖南省株洲市淥口區龍船鎮污水處理廠因受到高濃度工業污水沖擊而癱瘓;2023年5月,湖南省懷化市某工業園區的一家企業擅自將廢水傾倒至縣城城市生活污水管網,導致當地一污水處理廠污泥嚴重中毒;2023年1月,河南省濮陽市多座污水處理廠進水水質超標,部分污水處理廠受污水沖擊導致癱瘓;2022年8月,山東省鄒平眾興水務股份有限公司因出水多次超標被掛牌督辦,原因是其接納的廢水中工業廢水占比高達60%—70%。
這些頻繁發生的工業廢水污染事件再次警示我們,必須加強對工業廢水的標準化、強化管控。以食品加工制造業為例,現行標準存在諸多問題。目前,除制糖、淀粉、屠宰及肉類加工、味精、酵母、檸檬酸等六個子行業有對應的行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外,農副食品加工業和食品制造業中的其他行業仍執行《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 8978-1996)。然而,該標準已難以適應當前特定行業生產工藝、處理技術和污染物的特點。
為了確保污水處理廠的正常運行和水質安全,必須加強對污水處理設施的升級改造,提升處理工藝水平。同時,應加大對違法排污行為的監管和處罰力度,形成有效的震懾效應。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應對食品加工制造業廢水污染問題,保護水環境安全,保障公眾健康權益。
04 政策引領,綠色發展
國家層面高度重視工業廢水的管控和治理工作。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并在能源、冶金、建材、有色、化工、電鍍、造紙、印染、農副食品加工等行業全面推進清潔生產改造或清潔化改造。此外,《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也提出要實施國家節水行動,強化農業節水增效、工業節水減排和城鎮節水降損等措施。在“著力打好黃河生態保護治理攻堅戰”中更是明確要求全面落實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的要求,實施深度節水控水行動,嚴控高耗水行業發展。
這些政策的出臺為食品加工制造業廢水處理行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隨著綠色發展理念的深入人心和嚴控目標的明確設定,食品加工制造業的環保治理需求必然會隨之釋放。這不僅為廢水處理行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也對相關企業的技術創新和服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對這一巨大的市場需求和嚴峻的挑戰,廢水處理行業應積極響應政策號召,加強技術研發和創新投入,提升服務質量和效率。同時,還應加強與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的溝通與合作,共同推動食品加工制造業廢水處理行業的健康發展。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我國水環境的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