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處理費拖欠危機:臨潁案例折射行業困境與破局之路
近日,河南臨潁縣一樁因拖欠污水處理費引發的官司引發社會廣泛關注。臨潁康達污水處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臨潁康達")一紙訴狀將臨潁縣政府告上法庭,索賠金額高達5.7億元。這起案件不僅暴露了部分污水處理廠運營的困局,更折射出全國范圍內污水處理費拖欠問題的嚴重性。據行業估算,全國污水處理服務費拖欠規?;蛞淹黄?/span>2000億元,這一數字背后,是環保企業面臨的生存危機與地方財政壓力的結構性矛盾。
一、臨潁事件:5.7億索賠背后的連鎖反應
(一)特許經營協議的演變與投資
2008年7月29日,河南省漯河市臨潁縣政府以招商引資形式,與重慶康達環保產業(集團)有限公司旗下的子公司臨潁康達簽訂《臨潁縣污水處理廠特許經營協議》。臨潁康達以2000萬元價格獲得臨潁污水處理廠30年特許經營權,初始日處理規模為3萬噸。這一協議標志著地方政府與環保企業合作的開端,也為后續的運營埋下了伏筆。
2014年7月17日,雙方簽署《臨潁縣城市污水處理廠提標工程項目補充協議》,約定臨潁康達對污水處理廠投資,將出水標準從一級B提高到一級A,污水處理服務費定為1.255元/噸。這一提標工程不僅提升了污水處理質量,也增加了企業的運營成本。2019年7月,雙方再次簽署補充協議,約定對該污水廠再擴建3萬噸/日規模,使總處理規模達6萬噸/日,同時將出水標準從一級A逐步提高到類4類地表水,水價也逐步從1.255元/噸調整至1.5175元/噸(類5類水污水處理服務費價),再到2.2675元/噸(類4類水污水處理服務費價)。
臨潁康達相繼完成兩次提標擴建,總投資約1.58億元。然而,二期工程至今尚未完成最后審計,這一未完成的審計也為后續的費用結算埋下了隱患。
(二)拖欠費用的累積與影響
據臨潁康達總經理胡先生介紹,自2020年起,公司相繼被拖欠了數十個月的污水處理費,其中38個月基本上系連續拖欠。2021年6月28日,根據臨潁縣政府安排,臨潁縣城管局與臨潁康達簽署《污水處理服務費支付協議》,約定臨潁縣城管局自同年7月起按月支付污水處理費,并分3年期支付此前截至6月底的欠費。然而,協議簽署后,臨潁縣城管局并未及時足額履行付款義務。
截至2024年9月30日,臨潁縣政府、臨潁縣住建局和臨潁縣城管局尚欠臨潁康達污水處理服務費約1.29億元,按約定還需承擔逾期付款違約金約1000萬元。自2020年起,臨潁康達已被連續拖欠數十個月費用,這一長期的拖欠使得企業面臨巨大的資金壓力。
(三)企業的困境與訴訟
因長期被拖欠費用,臨潁康達面臨銀行逼債、員工欠薪、供應商起訴、公司賬戶輪番遭凍結等困境,日常生產經營難以為繼。2025年5月6日,臨潁康達向河南省漯河市中級法院提起訴訟,狀告臨潁縣政府、臨潁縣住建局和縣城管局。請求判令相關協議及補充協議提前終止;三被告共同支付污水處理費本金約1.29億元(暫計至2024年9月30日,應計算至停止運營移交之日)、逾期付款違約金約1000萬元(暫計至2024年9月30日)、預期可得凈利潤約2.78億元(暫計至2024年9月30日,以鑒定結果為準)以及終止補償金約1.6億元(暫計至2024年9月30日,以鑒定結果為準),索賠總金額暫計約5.78億元。漯河市中級法院已審查通過該訴訟請求并決定立案,案件類型為行政一審案件。
2025年6月18日,臨潁康達給臨潁縣城管局打了一份關于要求解決污水處理廠因欠費面臨停產狀況的緊急報告。報告稱,近幾年因臨潁縣政府不能按時足額支付污水處理費,導致生產經營陷入艱難境地。此前臨潁縣政府每月支付230萬元基本運行費用,但從2025年4月份起,縣政府卻未按約定足額支付這筆費用,截止到6月份,累計有約500萬元未支付,此費用包括藥劑費、電費、人工費、設備日常維修費等基本運行費用。報告還稱,到目前為止,該公司員工已有3個月未發放工資,公司藥劑也無法正常采購,已到即將停產的邊緣。
(四)政府的回應與回購計劃
臨潁縣城管局相關負責人對媒體稱,縣政府欠臨潁康達污水處理費是事實,但金額沒有企業說的那么多,目前大概突破了1億元,這筆錢肯定是要給的。然而,目前縣政府資金非常困難,縣里支付不出來。該負責人進一步稱,縣政府的想法是對該污水處理廠進行回購處理,臨潁康達也同意這樣做,當前正處于招標階段,完成后要進行評估,最終是向銀行貸款,屆時會一并把所有欠款支付給臨潁康達。臨潁縣一名分管副縣長也表示,他們正在與臨潁康達洽談,希望能協商處理,縣財政確實困難,經研究確定作回購處理。
這則相關新聞發布后,眾多網友也對“回購”提出了質疑,擔心回購過程中是否存在不透明操作,以及回購后污水處理廠的管理和運營是否能夠得到有效保障。
二、全國欠費估計2000億:環保企業的生存危機
(一)多地案例:欠費問題的普遍性
臨潁康達的案例并非個例。據沛縣漢之源水務有限公司2025年5月消息,自2024年7月起,因地方財政統籌調整,沛縣住建局累計拖欠服務費8700萬元。此前武漢控股也曾經歷武漢市財政局拖欠污水處理服務費的問題,累計欠款21億。這些案例表明,污水處理費拖欠問題在全國范圍內具有普遍性。
(二)企業應收賬款的構成與影響
據業內人士稱,國內主流大型水務公司50%~90%的應收賬款來自污水處理費,欠款方主要為各地方政府。據推測,全國范圍內污水處理費拖欠規模估計已超2000億元。這種“鈍刀子割肉”式的拖欠對企業運營造成致命影響。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也在今年2月表示,部分地方財政緊張,導致污水垃圾處理設施運營費用難以保障。
(三)企業運營的困境與風險
拖欠污水處理費不僅給企業帶來了生存危機,也對環境治理造成了負面影響。在相關的報道中,我們總能看到很多被拖欠賬款的企業反饋,由于資金短缺,部分污水處理廠無法及時更新設備、維護設施,導致污水處理能力下降,出水水質難以達標。一些企業為維持運營,不得不削減成本,甚至違規操作,給當地水環境帶來了潛在風險。例如,某污水處理廠因資金不足,無法購買足夠的藥劑進行污水處理,導致出水水質超標,對周邊河流造成了污染。
三、地方財政與環保投入的結構性矛盾:破局之路應多方探索
(一)環保投入增加與財政壓力的矛盾
近年來,隨著環保要求不斷提高,各地紛紛加大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投入,運營成本也隨之增加。而一些地方政府在財政收入有限的情況下,難以承擔這筆費用,導致拖欠問題日益嚴重。例如,某縣為了提升污水處理能力,新建了一座污水處理廠,但由于財政資金不足,無法按時支付污水處理服務費,導致污水處理廠運營困難。
(二)拖欠問題對環境治理的負面影響
拖欠污水處理費不僅影響了企業的正常運營,也對環境治理造成了負面影響。部分污水處理廠因資金短缺,無法及時更新設備、維護設施,導致污水處理能力下降,出水水質難以達標。一些企業為維持運營,不得不削減成本,甚至違規操作,給當地水環境帶來了潛在風險。例如,某污水處理廠為了降低成本,減少了藥劑的使用量,導致出水水質中的污染物濃度超標,對周邊環境造成了污染。
(三)政策與方案的落地與探索
針對政府拖欠企業賬款問題,國家針對解決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等風險的一系列政策和方案陸續落地。2024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解決拖欠企業賬款問題的意見》,為解決拖欠問題提供了政策依據。另外,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的《政府定價的經營服務性收費目錄清單(2024版)》中提到,將根據經營服務性收費改革進程實施動態調整,為污水處理服務費的定價提供了指導。
國務院部門文件中提到,將推動建立污水處理服務費與污水處理廠進水污染物濃度、污染物削減量、出水水質等掛鉤的按效付費機制。這一機制將促使企業更加注重污水處理效果,提高污水處理質量。全國政協委員費功全也在今年兩會上提出相關提案,建議加強財政資金保障,將污水處理費納入財政預算,設立專項應急資金,并通過政策性銀行提供低息貸款,政府給予貼息支持等方式,緩解地方財政壓力,確保污水處理費按時足額支付。
(四)專家的建議與破局方向
專家指出,污水處理費拖欠本質是地方財政壓力與環保公共服務投入的結構性矛盾。解決問題需從兩方面著手:一方面加快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化解,將污水處理費納入規范化預算管理,確保污水處理費有穩定的來源;另一方面完善特許經營協議中的調價機制,建立與地方支付能力掛鉤的動態評估體系,根據地方財政狀況和污水處理成本的變化,及時調整污水處理服務費。
四、行業展望:從個案到系統的解決方案
臨潁縣的案例為全國污水處理行業敲響了警鐘。在環保要求日益嚴格的背景下,如何平衡地方財政壓力與企業合理訴求,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從政策層面看,國家正在推動建立更加科學的付費機制和債務化解方案;從企業層面看,環保企業需要加強風險管理,探索多元化融資渠道;從地方層面看,政府需要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確保環保投入的可持續性。
未來,隨著政策的逐步落地和市場的成熟,污水處理行業有望走出當前困境,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但這一過程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的共同努力,通過制度創新、技術升級和資金保障,構建一個更加公平、高效、可持續的環保公共服務體系。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解決污水處理費拖欠問題,保障水環境安全,推動生態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