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輪第三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作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總書記關于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系列重要講話及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重要舉措,不僅著眼于全局,統籌推進流域督察與省域督察,而且精準發力,既高度關注長江經濟帶流域性的整體性問題及生態環境共性問題,又精準識別并聚焦各地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各督察組深入基層一線,親赴現場,通過嚴謹細致的調查核實,不僅揭露了一批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還嚴肅查處了一批不作為、慢作為,缺乏擔當、回避矛盾,甚至敷衍塞責、弄虛作假等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為了充分發揮警示作用,切實推動問題整改,現公開通報第二批典型案例,以期達到以案促改、以案促建的目的。
其中,貴州省銅仁市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生態破壞問題尤為突出,成為本次通報的典型案例之一。2024年10月,中央第四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在對貴州省進行督察時,發現銅仁市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內存在一系列嚴重違反生態保護規定的工程建設問題,對當地水生態環境造成了不可逆轉的破壞。
銅仁市,位于長江上游的烏江和沅江水系交匯處,擁有豐富的水生生物資源。全市共設有10個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占貴州省總數的40%以上,總面積超過7000公頃,具有極高的生態保護價值。然而,如此重要的生態保護區,卻面臨著嚴重的生態危機。
督察發現,銅仁市在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內存在三大主要問題。首先,核心區內攔河建壩現象嚴重。根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管理暫行辦法》的規定,在保護區內從事建閘筑壩等工程建設,必須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編制建設項目對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的影響專題論證報告,并將其納入環境影響評價報告。然而,督察發現,印江縣在印江河泉水魚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設立后,未經審批便在核心區建造了4道攔河閘壩,最高達3.7米,最寬50余米,這些閘壩的建造導致水生態碎片化,水生生物棲息地遭到了嚴重破壞。盡管貴州省漁業部門早在2020年3月就指出,印江河泉水魚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內的東郊壩建設工程嚴重破壞水生態環境,影響魚類生存繁衍,并責令立即停工恢復原貌,但當地一直未采取有效整改措施。目前,保護區核心區縣城段8公里內,密集分布著8道閘壩(含保護區設立前建設的4道閘壩),間距最短的僅有270米,壩下水量大幅減少,部分河床裸露,生態環境惡化趨勢明顯。
其次,多個閘壩層層截斷河道,對水生生態系統造成了巨大壓力。督察發現,石阡縣龍川河泉水魚鱖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設立后,建造了8道攔河閘壩,但均未依法依規進行保護區影響專題論證,其中6道還未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江口、德江兩縣也存在未批先建3道攔河閘壩的情況。這些閘壩的建造,不僅違反了相關法律法規,更對水生生態系統造成了嚴重破壞。除上述四縣違建的15道閘壩外,銅仁市還有32道攔河閘壩和34座小水電,同樣導致自然河道被隔斷,無法滿足保護區內魚類洄游、繁殖、種質交流等需求,水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
此外,大量涉漁工程未批先建也是銅仁市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面臨的嚴重問題。督察發現,自銅仁市10個保護區設立以來,在100余個涉漁建設項目中,有40余個為未批先建,目前仍有18個未取得保護區影響專題論證批復,6個未取得環境影響評價批復。這些未批先建的項目,不僅違反了國家相關法律法規,更對水生生態系統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害。以碧江區九龍溫泉康養項目為例,該項目占地2萬余平方米,緊鄰錦江河特有魚類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核心區,建有客房、餐廳、溫泉等設施。然而,該項目自建成運營8年來,一直未依法進行保護區影響專題論證,還私自在核心區內設置排污口,對保護區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
針對上述問題,督察組認為,銅仁市對水產種質資源保護的認識不足、重視不夠,對存在的違規問題責任缺失,對生物資源和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損害。下一步,督察組將進一步調查核實有關情況,并按要求做好后續督察工作,確保問題得到切實整改,生態得到有效恢復。同時,也希望通過此次通報,能夠引起各地各部門的高度重視,舉一反三,全面排查類似問題,切實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取得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