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全面深化美麗浙江建設的實施意見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精神,結合我省實際,現就全面深化美麗浙江建設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與目標
(一)總體要求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圍繞“八八戰略”總綱領,扎實推進“811”生態文明先行示范行動,以打造生態文明綠色發展標桿之地為目標,推動美麗浙江建設不斷邁上新臺階。
(二)主要目標
到2027年,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率先建立,生態環境質量保持在全國前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顯著增強,美麗浙江建設實現高質量示范引領。
到2035年,綠色發展的空間格局和生產生活方式全面形成,省域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現代化全面實現,美麗浙江全面建成,成為全國乃至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典范。
展望本世紀中葉,省域綠色低碳發展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生態環境健康優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成為展示美麗中國形象的亮麗名片。
二、全領域推進綠色低碳發展
(一)推進省域國土空間治理現代化
深化“多規合一”改革,完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確保各類規劃相互銜接、協調一致。
堅守生態保護紅線和耕地紅線,嚴格控制城鎮開發邊界,防止無序擴張和過度開發。
建立健全覆蓋全域全類型、統一銜接的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制度,嚴格規劃許可管理,確保每一寸土地都得到合理利用。
推進存量建設用海盤活更新,加快歷史圍填海處置,提高海域資源利用效率。
完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根據不同區域的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制定差異化的環境準入標準和管控措施。
(二)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
健全完善碳達峰碳中和政策體系,加快構建新型能源體系,推動能源結構綠色低碳轉型。
推動交通運輸結構綠色低碳轉型,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和新能源汽車,減少交通運輸領域的碳排放。
高水平建設減污降碳協同創新區,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加強減污降碳技術研發和應用。
推動能耗雙控轉向碳排放雙控,建立以碳排放強度控制為主、碳排放總量控制為輔的碳排放管理體系。
編制實施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方案,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和水平。
(三)推進產業結構綠色低碳轉型
培育“415X”先進制造業集群,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構建綠色低碳的現代產業體系。
深化“騰籠換鳥、鳳凰涅槃”攻堅行動,通過淘汰落后產能、引進高端項目等方式,推動產業優化升級。
推動鋼鐵、建材、石化等重點行業綠色低碳轉型,加強節能降耗和污染減排工作。
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加強項目審批和監管力度。
開展清潔生產改造和污染整治提升行動,推動企業實現綠色發展。
(四)推進能源資源節約集約利用
持續深化工業、建筑等重點領域節能工作,推廣高效節能技術和產品。
推行用能預算化管理,建立健全能源消費統計和監測制度。
實行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加強節水技改和節水型社會建設。
實行節約集約用地制度,推進低效用地再開發和再利用。
推進智能化綠色礦山建設,提高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效率。
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推動循環經濟“991”行動升級版建設。
三、全要素推動環境品質提升
(五)全面改善環境空氣質量
實施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加強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力度。
強化多污染物協同減排,推進鋼鐵、水泥等行業超低排放改造。
深化工業爐窯、鍋爐治理和清潔能源替代工作,減少燃煤污染排放。
開展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治理行動,加強石化、化工等行業揮發性有機物排放管控。
依法依規推進柴油貨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等淘汰更新工作,減少機動車尾氣排放。
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工作,強化露天焚燒監控和治理力度。
加強大氣污染物管控工作力度,完善污染天氣預警應對體系。
(六)鞏固提升水生態環境質量
深化“污水零直排區”建設成果,加快污水管網提升改造工作進度。
推進污水處理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改革試點工作力度。
推行重點行業企業污水治理與排放水平績效分級制度,加強企業污水排放監管力度。
完成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任務,鞏固提升水體治理成果。
全域建設幸福河湖項目工程,打造美麗河湖風景線。
開展八大水系水生態健康評估工作力度,實施重要水域岸線空間保護工作措施。
強化生態用水保障工作力度,推進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規范化建設工作進度。
(七)持續改善海洋生態環境質量
加強杭州灣、三門灣、樂清灣、象山港等海域綜合治理工作力度。
實施入海河流氮磷減排工作措施,減少陸源污染排放對海洋生態環境的影響。
開展船舶污染防治攻堅行動工作力度,加強船舶污染防治監管力度。
推進“一灣一策”差異化治理工作措施的實施情況評估及效果監測工作力度。
實施海塘安瀾千億工程項目建設工作進度及效果評估工作力度。
推進海灣精細化調查工作力度及重要海洋生態系統監測監管工作力度。
健全美麗海灣保護工作體系及推廣“藍色循環”海洋塑料廢棄物治理模式工作力度及效果評估工作力度。
(八)著力保障土壤環境安全
組織開展土壤污染狀況普查工作力度及健全土壤質量動態監測體系工作進度及效果評估工作力度。
實施農用地土壤重金屬污染源頭防治行動工作措施及強化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嚴格管控工作力度及效果評估工作力度。
健全建設用地土壤污染調查評估和管控修復全過程監管體系工作進度及效果評估工作力度。
強化土壤地下水污染協同治理工作力度及效果評估工作力度。
(九)強化固體廢物治理
協同推進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危險廢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農業廢棄物綜合治理工作力度及效果評估工作力度。
推進各類固體廢物處置設施提檔升級工作進度及效果評估工作力度。
建設國家級危險廢物區域處置中心工作進度及效果評估工作力度。
推動危險廢物“趨零填埋”工作措施及做精做優無廢城市細胞工作力度及效果評估工作力度。
(十)著力改善聲環境質量
推進噪聲污染防治地方性立法工作進度及研究制定地方噪聲排放標準及相關技術規范工作力度及效果評估工作力度。
完善聲環境功能區管理工作措施及加快建成聲環境質量自動監測系統工作進度及效果評估工作力度。
實施工業噪聲排污許可管理工作措施及強化建筑施工噪聲管理工作力度及效果評估工作力度。
推動實施交通運輸噪聲綜合治理工作措施及效果評估工作力度。
(十一)推進新要素新領域污染治理
建立重點管控新污染物清單工作進度及加強有毒有害化學物質生產、使用、排放全周期風險管控工作力度及效果評估工作力度。
強化塑料污染治理工作力度及推廣“以竹代塑”等經驗做法工作力度及效果評估工作力度。
四、全地域維護生態系統穩定
(十二)筑牢省域自然生態屏障
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工作進度及積極爭創錢江源—百山祖國家公園和南北麂列島國家公園工作力度及效果評估工作力度。
統籌推進“兩屏八脈多廊”生態屏障建設工作進度及效果評估工作力度。
加強大陸自然岸線保護工作力度及確保大陸自然岸線保有率不低于36.4%工作目標完成情況評估工作力度。
到2035年建設生態廊道1萬公里以上工作目標完成情況評估工作力度及自然保護地陸域面積占陸域國土面積比例不低于10%工作目標完成情況評估工作力度。
(十三)推進生態系統擴容增匯
開展國土綠化和森林質量提升行動工作進度及效果評估工作力度。
推進農業固碳增匯工作措施及發展海洋“藍碳”工作力度及效果評估工作力度。
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工作進度及效果評估工作力度。
推進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作力度及效果評估工作力度。
強化濱海濕地、岸線生態保護修復工作力度及效果評估工作力度。
到2027年實施森林質量提升工程350萬畝工作目標完成情況評估工作力度及水土保持率達93.3%工作目標完成情況評估工作力度;到2035年森林覆蓋率、濕地保有量保持穩定及水土保持率達93.8%工作目標完成情況評估工作力度。
(十四)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利用
實施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搶救保護行動工作進度及效果評估工作力度。
建立完善種質資源保護體系工作進度及規范生物遺傳資源獲取和惠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