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閥門工業發展史(上)

                                                                           日期:2024-11-26     來源:化工泵閥設備    瀏覽:156    

                                                                        一、 概述

                                                                        閥門是通用機械中一種重要的產品, 被安裝在各種管道或裝置上, 通過改變閥門內通道面積來控制介質的流動。其作用是:接通或截斷介質, 防止介質逆流, 調節介質壓力和流量等參數, 改變介質的流動方向, 進行介質的分流或對管道和設備進行超壓保護等。

                                                                        閥門產品的品種繁多,按作用和結構原理分為閘閥、 截止閥、 止回閥、球閥、蝶閥、旋塞閥、隔膜閥、安全閥、調節閥(控制閥)、節流閥、減壓閥和疏水閥等;按材質分有銅合金、鑄鐵、碳鋼、合金鋼、奧氏體鋼、鐵素體-奧氏體雙相鋼、鎳基合金、鈦合金、工程塑料和陶瓷制閥等。另外,還有超高壓閥、真空閥門、電站閥門、管線和管路用閥門、核工業用閥、船舶用閥和低溫閥門等專用閥門等。閥門參數范圍很廣,公稱尺寸從DN1(單位為mm)到DN9750;公稱壓力從1×10-10mmHg (1mmHg=133.322Pa)的超真空到PN14600(單位為10 5Pa)的超高壓;工作溫度從-269℃的超低溫到1200℃的超高溫等。

                                                                        閥門產品廣泛應用于國民經濟各個部門, 如石油、 天然氣、 油氣提煉加工和管道輸送系統, 化工產品、 醫藥和食品生產系統, 水電、 火電和核電的電力生產系統;城市和工業企業的給排水、 供熱和供電系統,冶金生產系統,船舶、車輛、飛機以及各種運動機械的流體系統,農田的排灌系統等, 都大量地使用各種類型的閥門。此外,在國防和航天等新技術領域, 也使用各種性能特殊的閥門。

                                                                        閥門產品在機械產品中所占的比重較大,據國外工業發達國家統計, 閥門的產值約占整個機械工業產值的5%。據統計, 傳統的一座由兩套百萬千瓦機組組成的核電站共用閥門約28000臺, 其中核島閥門約12000臺。一座現代化的大型石油化工綜合企業, 需要十幾萬臺各種閥門,用于閥門的投資一般占設備總投資的8%~10%。

                                                                        二、舊中國的閥門工業概況

                                                                        鴉片戰爭以后, 舊中國長期處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 工業基礎十分薄弱,閥門工業尤為落后。19 世紀后期, 英、 美等帝國主義國家通過買辦向我國傾銷各種閥門。當時閥門這個名稱無人知道, 商業俗名稱作 “凡爾” (Valve 的譯音)?!胺矤枴?的俗名成了我國世人皆知的代名字。英國制造的 “眼鏡” 牌、 “鴕鳥” 牌及美國制造的 “W” 牌、 “C” 牌等進口 “凡爾” 充斥了我國市場。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夕, 我國仍未擺脫這種完全依靠進口 “凡爾” 過日子的局面。

                                                                        01

                                                                        中國閥門工業的發源地:上海

                                                                        在舊中國, 上海是我國最早制造閥門的地區, 1902年, 位于上海虹口區武昌路的潘順記銅作坊, 開始用手工制造批量很少的茶壺龍頭, 茶壺龍頭是一種鑄銅旋塞, 潘順記銅作坊是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閥門制造商。1919年, 德大(盛記)五金廠(上海變速機械廠前身),由一臺小型腳踏車床起家,開業生產小口徑銅質旋塞、 截止閥、 閘閥及消防龍頭。1926年開始制造鑄鐵閥門, 最大公稱尺寸為NPS6(單位為 in, NPS1= DN25. 4)。在此期間, 王英锠、大華、老德茂和茂旭等五金廠也先后開業制造閥門。隨后, 由于市場上對水暖用閥門需求量的增加, 又有一批五金廠、 鐵工廠、 翻砂 (鑄造) 廠和機器廠陸續開業制造閥門。

                                                                        在上海虹口區中虹橋、 外虹橋、 大名路和長治路一帶形成一個閥門制造群。當時在國內市場上暢銷的有 “馬頭” 牌、“三 8” 牌、“三 9”牌、“雙錢”牌、“鐵錨”牌、“雞球”牌和“鷹球” 牌等低壓鑄銅、 鑄鐵閥門產品, 主要用于建筑衛生設施的水暖用閥, 也有少量的鑄鐵閥門用于輕紡工業部門。這些工廠規模都很小, 工藝落后, 廠房設備簡陋, 閥門產量很低, 但卻是中國閥門工業最早的發源地, 后來上海市建筑五金同業公會成立后, 這些閥門制造廠都紛紛入會, 成為水道組成員。

                                                                        02

                                                                        兩個規模較大的閥門制造廠

                                                                        1930年初, 上海慎和機器廠為自來水廠配套制造NPS12以下低壓鑄鐵閘閥,1935年該廠與祥豐鐵管廠、 祥泰鐵號股東合資籌建大新鐵廠(上海自行車廠前身),1936年建成投產, 有職工近百人, 擁有進口的2.6丈(1丈≈3.33m)車床和起重設備, 主要生產工礦配件、 鑄鐵水管及鑄鐵閥門, 其閥門公稱尺寸為NPS6~NPS18, 并能為自來水廠設計、 供應成套閥門, 產品遠銷南京、 杭州和北京等地。1937年“八一三”日本侵略者占領上海后, 該廠大部分廠房設備毀于日軍炮火,次年增資復工, 雖然也曾為上海閘北、南市水廠及英、法商水廠制造了NPS14~NPS36 鑄鐵閘閥, 但由于經濟蕭條、生意清淡、緊縮裁員,到新中國成立前夕仍未能恢復元氣。

                                                                        1935年,由民族工商者李成海等五名股東合資在沈陽市南市區十二緯路籌建沈陽成發鐵工廠 (鐵嶺閥門廠前身), 由三間民房、 三臺機床起家, 開始從事機械修理并制造閥門。1939年遷廠到鐵西區北二馬路進行擴建, 新建鑄造、 機加工兩個大型廠房。到1945年, 發展到擁有職工400人,主要產品是:大滿式鍋爐、鑄銅閥門, 公稱尺寸為DN800以下地下鑄鐵閘閥。沈陽成發鐵工廠是在舊中國掙扎生存的一家閥門制造廠。

                                                                        03

                                                                        大后方的閥門工業

                                                                        抗戰期間, 上海等地不少企業內遷到大西南, 于是大后方重慶等地企業猛增, 工業開始發展。1943年重慶洪泰機器廠和華昌機器廠 (兩廠均為重慶閥門廠前身) 開始修理和制造水暖零件及低壓閥門, 對發展大后方的戰時生產及解決民用閥門起了很大作用??箲饎倮?, 又有利生五金廠、振興工業社、 金順和五金廠和奇益五金廠等先后開業生產小型閥門,新中國成立后這些廠均并入重慶閥門廠。

                                                                        當時, 上海的一些閥門制造商還先后到天津、 南京和無錫等地建廠修理和制造閥門。北京、大連、長春、哈爾濱、鞍山、青島、武漢、福州和廣州等地的一些五金廠、鐵管廠、機器廠或造船廠也從事過修理和制造一些水暖建筑用閥門。

                                                                        三、閥門工業的起步階段(1949-1959年)

                                                                        我國的閥門制造工業是隨著新中國成立后國民經濟的恢復開始起步的。

                                                                        1949-1959年,我國閥門工業本著組織起來為國民經濟恢復和發展服務的方針,逐漸形成專業閥門制造廠, 并開始建立我國自己的閥門專業標準等, 一步一個腳印地譜寫了中國閥門工業的艱苦創業史。

                                                                        01

                                                                        組織起來為恢復國民經濟服務

                                                                        1949-1952年,是我國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因經濟建設的需要, 國家急需大批閥門,不僅需要低壓閥門,而且還需要一批當時沒有制造過的高中壓閥門。如何組織閥門生產,滿足國家的急需,是一項繁重而艱巨的任務。

                                                                        1. 引導扶持生產

                                                                        人民政府按照“發展生產、繁榮經濟、公私兼顧、勞資兩利”的方針, 采用加工、訂貨方式,大力扶持私營中、小企業重新開業生產閥門。新中國成立前夕, 沈陽成發鐵工廠最終因為債務累累, 產品沒有銷路, 只好停業, 僅留下7名工人看守工廠, 還賣掉14臺機床維持開支。新中國成立后, 在人民政府的扶持下, 該廠重新開工生產, 當年職工人數由開工時的7人增加到96人。隨后, 該廠接受沈陽市五金機械公司的帶料加工, 生產呈現新氣象,職工人數增加到329人,年產各種閥門610臺, 產值83萬元。同期在上海,不僅生產過閥門的私營企業重新開業,而且隨著國民經濟的恢復,又有一大批私營小企業開業或轉業生產閥門,使當時的建筑五金同業公會組織迅速擴大。

                                                                        2. 統購統銷, 組織閥門生產

                                                                        隨著一大批私營企業轉入閥門生產, 原有的上海建筑五金同業公會已不能適應發展的要求。1951年,上海地區閥門生產企業成立了6個聯營所, 承接中國五金機械公司上海市采購供應站的加工訂貨任務, 實行統購統銷。如承接較大公稱尺寸低壓閥門任務的大新鐵廠和承接高中壓閥門生產任務的元大、忠信、錦隆和良工機器廠等,業務上都受上海市公用局、 華東工業部和中央燃料工業部石油管理局的指導, 實行直接訂貨, 后轉向加工訂貨。人民政府通過統購統銷政策幫助私營企業克服了產銷方面的困難, 初步改變了私營企業在經濟上的無政府狀態,提高了企業主和工人們的生產積極性,他們在工藝、設備和廠房條件極其落后的情況下,為電廠、 鋼鐵廠和油田等重點企業恢復生產,提供了一大批閥門產品。

                                                                        3. 為恢復國民經濟建設服務而發展

                                                                        第一個五年計劃中,國家確定了156項重點建設工程, 其中恢復玉門油田和鞍山鋼鐵公司的生產是兩個大型項目。為使玉門油田早日恢復生產, 燃料工業部石油管理局在上海組織石油機械配件生產。上海錦隆五金廠等承擔了試制一批中壓鋼制閥門的任務。由作坊式的小廠試制中壓閥門, 困難之大是可想而知的, 有的品種只能按用戶提供的樣品, 測繪實物進行仿制。由于鑄鋼件的質量不過關,只好將原來要求的鑄鋼閥體改為鍛件, 當時截止閥閥體斜孔加工尚無鉆模, 只能采用手工鉆, 然后由鉗工進行修正。通過克服重重困難, 終于試制成功NPS3/8~NPS2的中壓鋼制閘閥和截止閥, 受到用戶好評。1952年下半年, 上海元大、忠信、偉業、良工等廠承接了試制和批量生產石油用鑄鋼閥門的任務。當時采用的是蘇聯圖樣和標準,技術人員邊干邊學,在生產中克服了很多困難。上海鑄鋼閥門的試制工作在石油部的組織下,同時也得到了上海市各廠的協作, 亞細亞廠(現上海機修總廠) 提供了符合要求的鑄鋼件, 四方鍋爐廠協助進行了爆破試驗, 終于使鑄鋼閥門樣機試制成功, 且立即組織批量生產, 按時送往玉門油田使用。與此同時, 沈陽成發鐵工廠和上海大新鐵廠等也為電廠、 鞍山鋼鐵公司恢復生產及城市建設提供了較大公稱尺寸的低壓閥門。

                                                                        在國民經濟恢復期間, 我國閥門工業得到了較快發展。1949年閥門產量僅有387t,到1952年就增加到1015t。在技術上已能制造鑄鋼閥門和低壓大型閥門, 不僅為國民經濟恢復生產提供了配套用閥門, 而且為中國閥門工業以后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02

                                                                        閥門工業起步

                                                                        1953年, 我國開始了第一個五年計劃, 石油、 化工、 冶金、 電力和煤炭等工業部門都加快了發展步伐。這時, 閥門的需要量成倍增加。當時生產閥門的私營小廠雖然數量很多, 但技術力量薄弱, 設備落后, 廠房簡陋, 規模太小, 又過于分散, 特別是高中壓閥門尚不具備批量生產能力。為了適應國民經濟迅速發展的要求, 第一機械工業部 (簡稱一機部) 在繼續對原有私營企業進行改組改造,擴大閥門生產的同時, 還有計劃、 有步驟地著手籌建骨干和重點閥門企業, 我國閥門工業開始起步。

                                                                         

                                                                        1. 上海地區二次閥門工業改組

                                                                        新中國成立后,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利用、 限制和改造”的政策。

                                                                        原來在上海有六七十個小型閥門廠, 這些工廠最大的也只有20~30人, 最小的才幾個人。這些閥門廠雖然生產閥門, 但是技術和管理都很落后,設備、廠房簡陋,生產手段簡易,有的只有一兩臺簡易車床或傳動帶機床,鑄造也只有一些坩堝式地爐,大部分是手工操作, 沒有設計能力和檢測設備。這種狀況既不適應現代化生產, 更不能適應國家有計劃的生產要求, 而且無法控制閥門產品質量。為此,上海市人民政府將上海地區閥門生產企業組成了聯營所, 成立了上海管道開關一廠、二廠、三廠、四廠、五廠、六廠等中心企業, 在供、 產、 銷上進行組合, 在技術、 質量上歸口管理, 這樣把分散混亂的管理有力地統一起來, 從而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職工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 這是閥門工業的第一次重大改組。

                                                                        1956年公私合營以后, 上海地區閥門行業大規模地進行了第二次調整和工業改組, 成立了上海建筑五金公司、 石油機械配件制造公司和通用機械公司等專業公司。原隸屬于建筑五金行業的閥門企業, 按地區分片成立了元大、 榮發、忠信、偉業、 錦隆、 趙永大、同心、福昶、王英锠、云昌、德和、錦發、協大、裕昌、德大等約20個中心廠, 每個中心廠又下轄幾個衛星廠。在中心廠建立黨支部和基層聯合工會, 政府指派公方代表主持行政工作, 并相應地建立了生產、 供應和財務等業務機構, 逐步實行類似于國營企業的管理辦法。與此同時, 沈陽地區也將21個小廠并入成發閘閥廠。從此, 國家通過各級管理機構, 把中、 小企業生產納入了國家計劃軌道, 有計劃地領導和組織閥門生產, 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閥門企業生產管理上的一個變革。

                                                                        2. 沈陽通用機械廠轉產閥門

                                                                        在上海地區對閥門生產企業進行改組的同時, 一機部對各直屬廠的產品生產進行分工, 明確了直屬廠和較大型地方國營廠的專業生產方向, 沈陽通用機械廠轉產為專業生產閥門的企業。該廠前身是官僚資本企業大陸工作所和日偽產業德昌制作所。新中國成立后, 該廠主要生產各種機床及管接頭, 1953年又開始生產木工機械,1954年歸一機部一局直屬管理時, 已有職工1585人, 擁有各種機械設備147臺, 并有鑄鋼生產能力, 技術力量較為雄厚。1955年起為了適應國家計劃的發展, 明確轉產閥門, 對原有金工、 裝配、 工具、 機修和鑄鋼等車間進行改建, 新建了鉚焊車間, 還建立了中央實驗室和計量檢定站, 又從沈陽水泵廠抽調了部分技術人員。1956年生產低壓閥門837t, 并開始批量生產高中壓閥門。1959年生產閥門4213t, 其中高中壓閥門1291t。1962年改名為沈陽高中壓閥門廠, 成為閥門行業規模最大的骨干企業之一。

                                                                        3. 閥門生產的第一次高潮

                                                                        新中國成立初期, 我國閥門生產主要靠協作和會戰解決。到了 “大躍進”時期, 我國閥門工業出現了第一次生產高潮。閥門產量:1949年為387t,1956年達到8126t, 到1959年達到 49746t,為1949年的128.5倍, 為 1956年公私合營時的6.1倍。高中壓閥門的生產起步較晚, 1956年才開始批量生產, 年產量為175t,1959年產量達到1799t, 為1956年的 10.3倍。國民經濟建設的迅速發展, 促進了閥門工業的大踏步前進。1955年上海良工閥門廠為玉門油田試制成功了采油樹閥門;上海地區元大、 忠信、 偉業、 榮發等機器廠為油田、 化肥廠試制了鑄鋼、 鍛鋼中高壓閥門以及公稱壓力為PN160、PN320的高壓化肥閥門;沈陽通用機器廠和蘇州鐵工廠 (蘇州閥門廠前身) 為吉林化學工業公司化肥廠試制成功高壓閥門;沈陽成發鐵工廠試制成功公稱尺寸為DN3000的電動閘閥, 是當時國內最大最重的閥門;沈陽通用機器廠為高壓聚乙烯中間試驗裝置試制成功公稱尺寸為DN3~DN10, 公稱壓力為PN1500~PN2000的超高壓閥門;上海大新鐵工廠為冶金工業生產了公稱尺寸為DN600 的高溫熱風閥和DN900 的煙道閥;大連閥門廠、瓦房店閥門廠等也獲得了較快發展。閥門品種和數量的增長,促進了閥門工業的發展,特別是隨著“大躍進” 工業的建設需要, 全國各地的中、 小型閥門廠如雨后春筍般地不斷涌現, 到 1958 年全國閥門生產企業已有近百個,形成了一支龐大的閥門生產隊伍。1958年閥門的總產量上升到24163t, 比1957年增長 80%;1959年閥門總產量上升到49746t,比1958年翻了一番。在這段時間中我國閥門生產出現了第一次高潮。但是, 由于閥門制造廠紛紛上馬, 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例如:只追求數量, 不追求質量;“以小干大,土法上馬”,缺少工藝條件;邊做邊設計, 缺乏標準觀念;照搬照抄, 造成技術上混亂。由于各自為政, 各搞一套, 五花八門,閥門名詞術語各地不統一, 公稱壓力、 公稱尺寸系列也不統一, 有的廠參照蘇聯標準, 有的參照日本標準, 還有的參照美、 英標準, 非?;靵y。在品種、規格、連接尺寸、 結構長度 試驗條件、 試驗標準、 涂漆標志以及理化、 計量等方面各行其是。很多企業采用 “對號入座” 的單配方法, 質量不保證, 產量上不去, 經濟效益提不高。當時的局面是“散、 亂、 少、 低”, 即遍地散花似的閥門廠, 混亂的管理制度, 缺少統一的技術標準和規范, 產品質量水平很低。為了扭轉這種局面, 國家決定組織有關人員對閥門工業進行一次全國性的生產情況調查。

                                                                        4. 第一次全國性閥門生產情況調查

                                                                        為了摸清閥門生產情況, 1958年一機部一、 三局組織進行了全國閥門生產情況調查。調查小組赴東北、 華北、 華東和中南4個大區,24個城市, 對90個閥門廠進行全面調查。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全國性閥門情況調查, 當時重點調查了規模較大、 品種規格較多的閥門生產企業, 如沈陽通用機器廠、沈陽成發鐵工廠、蘇州鐵工廠、大連閥門廠、北京五金材料廠 (北京閥門廠前身)、 瓦房店閥門廠、 重慶閥門廠、 上海的幾個閥門生產企業和上海管道開關一、 二、三、四、五、 六廠等。 

                                                                        通過調查基本摸清了閥門生產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 缺乏統籌規劃和合理分工, 從而造成重復生產, 影響了生產能力的發揮。

                                                                        2) 閥門產品標準不統一, 給用戶選用和維修造成了極大不便。

                                                                        3) 計量和檢驗工作基礎太差, 難以保證閥門產品質量和批量生產。

                                                                        針對上述問題, 調查小組向部局提出了加強統籌規劃, 合理分工, 組織產銷平衡;加強標準化和理化檢驗工作, 制定統一的閥門標準;開展試驗研究等三項措施的報告。一、 三局領導對此十分重視, 首先抓了標準化工作, 委托一機部機械制造工藝研究院組織有關閥門的生產廠制定了部頒管路附件標準, 1961年開始在行業中實施。為了指導各廠閥的設計, 該院編印了 《閥件設計手冊》。部頒管路附件標準是我國第一批閥門標準, 《閥件設計手冊》 是我國第一本自行編寫的閥門設計技術資料, 它對提高我國閥門產品設計水平起到了積極作用。通過這次全國性的調查, 摸清了這 10 年來我國閥門工業發展中存在的癥結, 從而采取了切實有效的措施, 使閥門生產徹底擺脫修修配配、 缺乏標準的混亂仿制局面,使我國閥門制造技術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開始進入自行設計和組織批量生產的新階段。

                                                                        03

                                                                        小結

                                                                        1949-1959年, 我國閥門工業從舊中國的破爛攤子上迅速恢復起來, 開始起步;從維修、 仿制到自行設計和制造, 從制造低壓閥門為主到生產高中壓閥門, 初步形成了閥門制造工業。但由于生產速度發展較快, 也出現了一些問題。自納入國家計劃, 在一機部歸口管理下, 通過調查研究找到問題產生的原因, 采取了切實有效的解決辦法和措施, 使閥門生產跟上了國民經濟建設的步伐, 并為閥門工業發展壯大和行業組織的形成打下了良好基礎。

                                                                        四、閥門工業的發展壯大時期(1960-1966年)

                                                                        1960 年, 中央提出了 “調整、 鞏固、 充實、 提高” 的八字方針, 閥門工業也同時得到了調整。隨著管理體系的改變, 閥門工業以一機部主管局為行業組織牽頭單位, 組織產品聯合設計、 聯合攻關, 一批生產閥門的骨干和重點企業陸續建成, 初步形成了比較完善的閥門工業制造體系。

                                                                        01

                                                                        閥門行業的形成

                                                                        新中國成立初期, 我國的閥門制造廠大部分隸屬于建筑五金行業, 兼業生產閥門產品。隨著閥門工業的發展, 20 世紀 50 年代末, 在全國各地已經有了大批的中小型閥門專業生產廠。這些閥門專業生產廠迫切要求加強廠際之間的經濟技術交流, 聯合起來共同攻關、 共同設計、 共同開發新產品。在這種形勢下, 閥門行業組織應運而生。

                                                                        1. 第一次全國閥門行業會議

                                                                        在一機部一、 三局的指導下, 1960 年4 月, 在大連召開了第一次全國閥門行業會議, 沈陽和北京等地的 11 個閥門生產廠的代表參加了會議。會議發起成立了全國閥門行業組織, 推舉沈陽通用機器廠和北京閥門廠為正、 副組長廠。會議討論研究了行業組織工作, 提出了行業活動的形式、 內容和具體安排意見。這次會議是我國閥門工業發展史上一次重要的活動。

                                                                        2. 行業活動促進閥門行業發展

                                                                        行業組織原是由閥門生產廠自發組織起來的民辦組織, 以后由于部局主管部門的參與、 指導并給予適當資助, 逐漸由 “民辦” 轉變成 “民辦官助”。閥門行業組織開展行業活動, 得到部局主管部門的支持, 部局主管部門通過行業組織進行統籌規劃、 合理分工、 組織全國閥門生產。

                                                                        行業組織成立初期, 主要活動是開展比、 學、 趕、 幫、 超和產品質量的廠際競賽活動。從此以后, 每年都組織全國性產品質量檢查, 活動方式有互相檢查、巡回檢查、 同類產品對口檢查等;此外, 還組織現場經驗交流會和幫教活動, 推廣閥桿防腐、 氣體滲氮和密封面銅堆焊等先進工藝。這些活動對提高產品質量起 到了一定作用。閥門行業組織還定期召開一年一度的例會, 對行業活動進行總結和評比, 并按照部局主管部門的要求和各個時期的中心任務制訂行業活動計劃。

                                                                        1965 年, 在北京天壇公園舉辦了閥門新產品展覽會, 展覽會得到了領導和各部門的好評。此外, 閥門行業活動還得到了各省、 市的支持, 很多同行都踴躍參加, 積極支持。行業活動既促進了同行之間的團結, 又推動了技術進步。到1966年, 已有 60 多家主要閥門生產企業和研究所被吸收為行業組織的成員廠, 這些單位都為我國閥門工業發展做出了貢獻。

                                                                        02

                                                                        為化肥工業建設服務

                                                                        1958 年, 中央結合我國國情提出在發展中型氮肥生產的同時, 大力發展小氮肥的主張。1960 年, 中央北戴河會議又提出了 “全黨動手, 大辦農業, 大辦糧食” 的號召, 并成立了中央化肥領導小組, 要把化肥設備搞上去, 必須首先解決包括高壓化肥閥在內的化肥成套設備。20 世紀 60 年代初, 閥門行業集中力量形成了一個為化肥設備成套制造閥門的熱潮。

                                                                        1. “三機一門” 會議

                                                                        1960 年 12 月, 一機部遵照中央化肥領導小組的指示, 在北京召開了 “三機一門” 會議 ( “三機一門” 會議是指壓縮機、 冷凍機、 制氧機和閥門的化肥工業定點配套的設備安排會議), 21 個省市及 47 個壓縮機、 冷凍機、 制氧機、 閥門生產廠的代表參加了這次會議。會議討論了有關產品標準系列、 開發新產品、 生產分工及技術措施等問題。閥門行業參加會議的有:沈陽通用機器廠、 大連閥門廠、 上海閥門廠、 開封高壓閥門廠、 北京閥門廠和自貢高壓閥門廠等 12 個廠的代表, 經過討論, 決定采取以下幾點措施:

                                                                        1) 以行業骨干企業為主組織專門的班子開展產品選型、 定型及系列化工作,組織產品聯合設計。

                                                                        2) 老廠幫新廠, 促使新廠盡快搞上去。

                                                                        3) 各廠在生產中采用專用機床代替通用機床。

                                                                        4) 開展行業廠標競賽, 在全行業推廣先進經驗。

                                                                        “三機一門” 會議有力地推動和促進了高中壓閥門生產的發展, 成為通過抓化肥成套設備來帶動閥門工業上水平、 上能力的重要里程碑。在此之后, 一大批科研項目和重大新產品難關被攻克, 閥門產量迅速增加,到1965年,已為47個化肥廠提供了配套閥門。1961年,國家又建成一批年產5萬~10萬t的中型化肥廠,閥門工業在為吳涇、衢州化肥廠提供配套閥門后,又為廣州、云南、開封等化肥廠生產了配套用高壓閥門,繼而又為年產10萬t的石家莊化肥廠生產了高壓大口徑氮肥閥門。高壓氮肥閥門的參數也不斷提高, 公稱壓力從 PN160 提高到PN320,公稱尺寸也從DN3~DN50發展到 DN65、DN80、DN125。至此, 我國的閥門工業已能為年產800t、2000t、5000t、5萬t和10萬t化肥裝置提供配套閥門系列產品, 不僅如此,同時還能為尿素裝置配套閥門系列產品。這是閥門行業團結一致,為完成國家重點任務而取得的可喜成果。

                                                                        2. 組織聯合攻關

                                                                        為了進一步滿足化肥設備成套裝置對閥門的需要, 必須將高壓閥門的年生產能力從幾噸提高到 3000t。由于生產高壓閥門難度大, 技術要求高, 當時只有少數廠家可以生產, 在部局指導下, 動員全行業力量, 組織聯合攻關。生產高壓化肥閥門不僅要具有鍛造設備和必要的檢測手段, 而且對產品的加工精度要求也很高, 閥座與閥體, 閥體與法蘭均采用螺紋連接, 螺紋精度為 5H/6h 級, 這些問題當時已成為一個主要技術難關。各廠在攻克 5H/6h 級螺紋過程中, 逐步建立和完善了計量室, 制訂了質量管理制度, 對機床設備進行了全面改裝和維修, 為成批生產高壓氮肥閥門打下了基礎。通過聯合攻關, 不但攻克了生產高壓閥門的技術難題, 推動了行業技術創新, 提高了成員廠和一大批中小企業的技術水平,而且促進了行業團結, 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3

                                                                        開展產品聯合設計

                                                                        1960 年行業組織建立起來以后, 一項重要的工作是開展產品聯合設計。這項工作大致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 “三機一門” 會議后至 1964 年大連會議前;第二階段是 1964 年至 1966 年前。

                                                                        第一階段的任務是搞產品聯合設計, 發展品種, 完善系列。1960 年 12 月,一機部通用機械研究所組織有關閥門廠先后進行了高壓氮肥閥門、 低壓閥門和中壓鑄鋼閥門產品聯合設計, 完成了 4 個品種、 62 個規格的高壓氮肥閥, 3 個品種、 65 個規格的低壓閥門及3 種閥類、 3 個壓力級、 72 個規格的中壓鑄鋼閥門的設計圖樣和技術文件。繼第一階段之后, 1964 年大連會議提出了 “關于開展閥門標準化工作的意見”, 要求提高標準化程度。一機部通用機械研究所又組織行業技術力量開展了全國閥門產品 “三化” (標準化、 系列化、 通用化) 統一設計。這項工作是在閥門生產和產品設計都積累了豐富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 其規模也比第一階段的聯合設計大得多, 分成高中壓、 低壓和標準三個大組進行。這次統一設計, 在原有聯合設計圖樣基礎上, 進一步改進了結構和選材, 擴充了產品系列, 使閥門品種規格有了很大發展, 產品水平也有一定提高。不僅完成了各類閥門的統一設計圖樣, 而且還制定了 《鑄鐵和鑄銅制低壓閥門技術條件》 和《PN16 ~ PN63 鋼制閥門技術條件》 以及《PN100~PN320化工、 石油工業用鍛造閥門技術條件》 等閥門標準, 從而把閥門產品的三化工作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與此同時還編制了 《閥門統一設計手冊》, 這是閥門行業第一套比較完整和系統的基礎技術資料, 是后來閥門產品設計的主要依據?! ?nbsp;

                                                                        1962-1966年,為了完成國家重點工程對閥門產品的需要, 閥門行業又組織了新產品和軍工非標準閥門聯合設計。在參考國外資料和參照樣機的基礎上,自行開發設計了固定球閥、 蝶閥、 隔膜閥、 柱塞閥、 膠管耐磨閥、 安全閥和減壓閥等新閥類, 使我國生產的閥門種類有了新的突破。1965年, 一機部通用機械研究所和化工部設計一院、 天津第二通用機械廠組成電動裝置聯合設計小組, 設計出我國第一代 B、C、D型閥門電動裝置。1965年下半年, 北京閥門廠為四川天然氣設計制造了全焊接固定球閥, 其公稱壓力為PN40、PN63,公稱尺寸為DN500、DN600,閥體采用鋼板爆炸成形全焊接結構,用于四川自貢天然氣管線,使用了近 20 年。在此期間,一機部通用機械研究所多次組織沈陽高中壓閥門廠、上海閥門廠等與用戶進行09、801、820等工程專用閥門聯合設計。這些閥門大多是參數高, 性能要求嚴格, 結構和材料特殊, 加工難度較大的產品。在國外封鎖技術資料的情況下,廣大工程技術人員發揚刻苦鉆研精神, 設計并研制出許多種高性能的專用閥門, 為國防事業做出了很大貢獻。

                                                                        20 世紀 60 年代的閥門產品聯合設計工作很有成效, 它大大地促進了閥門品種規格的發展和全行業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 為我國閥門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特別是閥門 “三化” 設計, 它為制造廠擴大了生產能力, 用更少的零件制造更多的系列產品, 為批量生產提供了技術條件, 也為以后專機、 生產線的上馬做了技術準備。與此同時, 也培養出一批技術設計人才。聯合設計的開展為我國閥門產品的發展做出了一定貢獻。

                                                                        04

                                                                        生產管理的重大變革

                                                                        部局領導部門在抓產品標準化和聯合設計之后, 針對閥門行業缺乏統籌規劃造成重復生產的問題, 著手抓閥門行業的生產管理。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于 1962 年 9 月提出了 “關于閥門生產分工的實施規定草案”,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 閥門行業分工座談會

                                                                        1963 年1 月, 一機部在北京主持召開了閥門行業分工座談會。沈陽高中壓閥門廠、 北京閥門廠、 上海閥門廠等生產廠的代表及部計劃司、 一局、 通用機械研究所的有關同志參加了這次會議。會議按照把工作重點轉移到以農業為基礎的軌道上來的方針, 保證化肥、 石油及軍工配套用閥的目標, 進一步調整了閥門行業各廠的生產分工。會議決定:冶金用閥、 儀表閥、 電站閥分別由一機部三、 四、八局安排生產;附屬于專用設備系統的非標準閥門由主機制造廠自行配套;水暖用閥門由地方安排生產;工業通用閥門由一機部一局統籌規劃, 合理分工, 定點安排生產。按需求量大小、 生產難易程度, 并考慮到生產布局, 對閘閥、 截止閥(包括節流閥和氨閥)、 止回閥、 安全閥、 減壓閥、 疏水閥、 襯里閥等 10 類缺門短線的產品, 全國集中安排在一部分工廠生產, 并制訂了措施和解決辦法。此外, 還重點安排了化肥設備用高中壓閥門、 石油設備用各類閥門及軍工用閥門的生產。確定沈陽高中壓閥門廠、 開封高壓閥門廠、 北京閥門廠、 上海閥門廠、 大連高壓閥門廠、 自貢高壓閥門廠、 上海良工閥門廠、 天津閥門廠等為高中壓閥門定點廠。會議要求閥門行業各廠按生產分工明確本廠方向任務, 有計劃地進行企業的技術改造。

                                                                        2. 閥門行業生產分工的作用和效果

                                                                        1963 年 1 月的這次行業分工會議, 是一次相當重要的會議, 其影響是深遠的。通過對全行業的生產分工, 使各廠明確了專業方向和任務, 需求量較少的閥類, 集中安排生產, 從而加大了批量, 減少了品種, 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 確保了化肥、 石油工業和國防事業所需的配套閥門。閥門行業各廠按照部局的生產分工, 進行技術改造, 在短期內都形成了專長, 具有了特色, 如上海閥門廠的安全閥、 沈陽高中壓閥門廠的減壓閥、 北京閥門廠的疏水閥和上海閥門五廠的隔膜閥和襯里閥等在全行業起到了主導作用。實踐證明, 這次的生產分工效果很好,大大促進了閥門行業各廠專業化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使 1966 年的閥門產量迅速增加, 各廠得到了基本穩定發展。因此, 這次會議也是我國閥門工業發展壯大的標志之一。

                                                                        05

                                                                        骨干和重點企業的形成

                                                                        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 閥門行業不斷發展壯大, 逐步形成了一批骨干和重點企業, 對我國閥門工業的發展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1. 上海閥門廠的合遷改建

                                                                        1959 年上海市在郊區安亭籌建上海閥門廠, 1960 年 3 月破土動工, 同年秋天, 建成 6480m 2 的高中壓閥門車間。1961 年元大、 忠信、 偉業、 趙永大、 榮發和錦隆中心廠所屬 33 個衛星小企業陸續遷入新廠。由于采用邊基建、 邊遷廠、邊生產的方式, 因而沒有對生產造成太大影響。到 1962 年上海閥門廠年產高中壓閥門近 700t, 成為繼沈陽高中壓閥門廠后又一個生產高中壓閥門的骨干企業。

                                                                        2. 開封高壓閥門廠建成投產

                                                                        1958 年國家決定在地處中原的河南省開封市籌建開封高壓閥門廠, 一機部委托一機部第二設計院負責設計。經國家計委批準, 該廠建成后主要生產化肥、石油、 電站和冶金工業所需的高中壓閥門, 年產量 6000t。1959 年 11 月破土動工, 當時采用了邊基建、 邊招工、 邊培訓、 邊生產的方式。沈陽通用機器廠和沈陽風動工具廠支援了一批企業管理干部和工程技術人員。該廠先后派出 500 多人赴沈陽通用機器廠、 風動工具廠、 重型機器廠、 第一機床廠、 第二機床廠、 軸承廠和東河水泵廠進行培訓。1960 年3 月開始組織簡易試生產, 兩年共計生產高中壓閥門 246t。在國民經濟調整時期, 由于精減下放職工 1064 人, 高中壓閥門年產量由 6000t 調整為 3000t, 并收歸一機部一局領導。1964 年在做好生產準備的基礎上, 先后試制成功 3 個品種、 7 個規格的高中壓閥門。1965 年 4 月, 基建工程基本完成, 驗收合格, 投入生產。1965 年 6 月 14 日, 人民日報報道了開封高壓閥門廠建成投產的消息。這是我國第一個自行設計、 自己裝備起來的大型高中壓閥門骨干企業, 它的建成和投產不僅大大地增加了我國閥門生產能力, 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閥門工業的生產布局。

                                                                        3. 建設西南、 西北重點閥門廠

                                                                        為了改變西南和西北地區高中壓閥門生產的落后狀態, 一機部決定在四川自貢和甘肅蘭州建設兩個重點的閥門生產廠。自貢閥門廠始建于 1958 年, 次年開始生產低壓閥門, 1960 年轉產高中壓閥門。1965 年 5 月, 上海良工閥門廠內遷152 名職工, 同時調撥 52 臺機床設備, 支援自貢高壓閥門廠建設。1966 年 9 月,上海閥門廠又內遷 204 名職工, 調撥 59 臺機床設備到自貢, 進一步充實了該廠的力量。該廠通過投資擴建很快形成生產能力, 成為我國西南地區的高中壓閥門骨干企業。

                                                                        為了加強西北地區閥門基地建設, 1966 年 7 月, 由沈陽高中壓閥門廠內遷300 名職工和調撥99 臺機床設備到蘭州, 與原蘭州有機化學廠合并改建為甘肅省高中壓閥門廠, 投資 295 萬元, 年產高中壓閥門 1590t, 修理閥門 200t。沈陽高中壓閥門廠內遷的管理干部、 技術人員和機床設備配套齊全, 并提供毛坯, 因而內遷后僅一個月, 甘肅省高中壓閥門廠便投入生產, 到年底生產高中壓閥門 400多 t。繼而又建成鑄鋼車間, 成為我國西北地區的高中壓閥的骨干企業。該廠于1982 年初改名為蘭州高壓閥門廠。

                                                                        1960 年, 沈陽成發閘閥廠在鐵嶺建廠, 后改名為鐵嶺地區閥門廠, 這是我國最大的低壓閥門生產廠。

                                                                        經過有計劃有步驟的新建、 搬遷和老企業的技術改造等一系列調整措施, 在我國閥門行業已逐漸形成了由骨干企業、 重點企業和基本企業組成的布局較為合理的閥門工業生產體系。于是, 我國形成了在華北以北京閥門廠、 在東北以沈陽高中壓閥門廠、 鐵嶺地區閥門廠, 在華東地區以上海閥門廠、 上海良工閥門廠、上海閥門五廠, 在中南以開封高壓閥門廠, 在西南以自貢高壓閥門廠, 在西北以蘭州高壓閥門廠等為主體的閥門生產基地。

                                                                        06

                                                                        石油開發促進了閥門工業大發展

                                                                        三年國民經濟調整后, 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出現了欣欣向榮的景象, 不僅化肥、 冶金工業持續發展, 而且以石油為主的能源開發事業也迅速發展, 從而有力地促進我國閥門工業進入了大發展的階段?!?/span>

                                                                        1. 石油工業用閥門需要量猛增

                                                                        大慶油田的開發, 標志著我國石油工業的迅速發展, 相應地要求一機部把鉆采和煉油設備搞上去, 其中包括石油用閥門。據當時測算, 每增加 100 萬 t 石油就要增加 2000t 高中壓閥門。1963 年, 一機部系統所屬的閥門廠和其他各部的兼業閥門制造廠合計的高中壓閥門年產能力僅為 4700t, 而當年國家各部委需求量為9000t, 僅滿足需求的52%。不僅數量不能滿足, 而且品種和質量也不能保證,產需矛盾很大, 高中壓閥門成為最突出的短線產品之一。為了滿足能源開發的需要, 一機部在一、 三局設立閥門處, 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大力發展高中壓閥門。

                                                                        2. 跟上經濟發展步伐, 采取果斷措施

                                                                        1964年10月,一機部在大連召開了高中壓閥門生產技術工作會議,有28個單位共52名代表出席了會議。會議檢查了1964年各廠生產技術計劃執行情況,研究了1965年閥門增產措施,安排了 1965年生產任務。會議分析了高中壓閥門生產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提出了"關于提高閥門產品質量的意見" "關于采用新技術、新工藝的意見""關于開展科學試驗和加強技術情報工作的意見""關于1965-1970年新品種發展的意見""關于開展閥門的標準化工作的意見""關于中壓閥門聯合設計圖樣驗證的意見"及"1965年中壓閥門措施方案"等8個文件,決定從1965年起高中壓閥門作為部管產品, 由部實行統一安排生產,各廠不得自行與用戶簽訂供貨合同。這是閥門生產管理上的一個重大變革。從此,高中壓閥門生產由部局主管部門統一計劃,統一排產。這次會議是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它較為有效地解決了我國閥門生產、技術和管理落后于國民經濟發展的問題,是我國閥門行業發展史上從分散到有計劃發展的一次重大改進。大連會議后,閥門行業進一步落實了1963年制定的品種分工定點生產方案,集中組織短線產品高壓閥門的生產;同時重點對沈陽高中壓閥門廠、上海閥門廠、大連高壓閥門廠、北京閥門廠進行技術改造;并對當時尚不能生產高中壓閥門的西北地區和內蒙古, 新布點西安高壓閥門廠與呼和浩特閥門廠進行生產高中壓閥門試點。

                                                                        1964年,一機部決定在通用機械研究所設立閥門專業研究室, 作為閥門行業的技術歸口單位,負責規劃、標準、設計、情報和試驗研究等工作。部局閥門處和通用機械研究所閥門研究室的設立, 實現了對我國閥門行業生產和技術的統一領導與管理,有力地促進了閥門工業的發展。

                                                                        這段時期是閥門行業發展壯大時期。閥門生產和技術管理井井有條, 技術改造也逐步發揮作用, 閥門產量大幅度增長。1962年全國閥門產量為19179t,其中高中壓閥門產量為4538t;1966年閥門產量為55434t,增長1.9倍,其中高中壓閥門產量為12733t,增長1.8倍。閥門產品數量、品種和質量基本上滿足了化肥、石油、 電力和冶金等工業部門的配套需要, 閥門工業呈現持續發展的大好局面。

                                                                        07

                                                                        小結

                                                                        回顧1960-1966年,閥門行業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大上高壓氮肥閥,確保了化肥裝置的配套,支援了農業。經過國民經濟調整后,隨著冶金、化肥、電力、石油、化工等工業的迅速發展,閥門行業也不斷提高, 閥門品種有了很大增加。據統計,1965年閥門行業已能生產470多個品種,近2000個規格的各類閥門,不但可以生產鑄銅、鑄鐵、鑄鋼和鍛鋼閥門,而且已能大批量生產合金鋼閥門。當時閥門行業已能為5萬~10萬 t/ 年合成氨裝置、100萬t/年煉油廠和10萬kW 發電機組提供所需配套閥門。到1966年已有59 個廠加入到全國閥門行業(其中有29個廠可以生產高中壓閥門)。閥門廠分布在全國6個行政區, 使生產布局趨向合理。1960-1966 年是我國閥門行業產量上升較快的發展壯大時期,發展壯大時期 (1962-1966年)的閥門產量見表5-2。

                                                                        五、閥門工業的持續發展(1967-1978年)

                                                                        01

                                                                        行業發展受到影響

                                                                        1967-1978年, 由于社會環境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閥門行業的發展也受到了較大的影響, 其主要表現是:

                                                                        1. 閥門產量急劇減少, 質量明顯下降

                                                                        1967年全國閥門產量只有32915t,比1966年下降40%,其中高中壓閥門6906t,比1966年下降46%。在閥門產品中,全面地推行"以塑代銅,以鐵代稀有金屬",導致產品質量明顯下降,后果十分嚴重。閥門產品普遍存在"一短二漏" (即壽命短,內漏和外漏)現象。根據調查和用戶反映,很多閥門用不到一個檢修周期,就需停車維修或重新更換。

                                                                        2. 已初具規模的閥門科研體系受到了影響

                                                                        一機部通用機械研究所于1969年12月由北京搬遷到合肥市, 重新建所,下放當地機械局領導。大批資料遺失散落,閥門流阻試驗裝置等設備拆運后損失嚴重,大部分正在進行的科研課題被中斷,科研工作受到了影響。與此同時,沈陽管件閥門研究室(現沈陽閥門研究所)、上海閥門廠及北京閥門廠分別建立的減壓閥、安全閥和疏水閥等科研試驗點也受到了影響。

                                                                        3. 中壓閥門產品再次成為短線

                                                                        1972年,經國家計委批準, 對石油、 化工、 煤炭、 冶金等部門第四個五年計劃后兩年的大中型建設項目所需設備進行預安排, 隨之而來的是高中壓閥門需求量急劇上升。中央各部門計劃需要高中壓閥門3.6萬t,當時閥門生產能力卻只能安排生產2.3萬t, 扣除地方和中央自制自用外, 可供分配的僅1.7萬t,只能滿足 47%。1973年,中央各部門需要高中壓閥門4萬t, 只能安排生產 3萬t,其中可供分配的只有2.3萬t,僅能滿足57%,同時,低壓大口徑閥門也滿足不了需要量的一半,許多重點工程項目因缺少配套閥門而遲遲不能投產使用。

                                                                        4. 開始出現計劃外生產高中壓閥門

                                                                         

                                                                        在高中壓閥門嚴重短缺的情況下, 有些地方開始計劃外生產高中壓閥門。如浙江省溫州地區,1972年僅有幾個企業從事計劃外的閥門生產,到1976年競猛增到1069個。1978年6月,一機部和商業部組成聯合調查組進行調查, 結果查明:據不完全統計,1975-1977年,溫州地區共生產閥門1.9萬t,耗費鋼鐵約3萬t,價值1.9億元,但其中絕大部分不能使用。

                                                                        02

                                                                        采取措施, 拉長"閥門短線"

                                                                        閥門行業產品質量嚴重下降, 以及高中壓閥門產品形成短線后, 國家對此十分重視。一機部重型通用局成立了閥門小組, 負責閥門行業技術改造。閥門小組經深入調查研究提出了 “關于發展高中壓閥門生產措施意見的報告”, 呈交國家計委,1975年3月又向國家計委呈報了 “關于大口徑低壓閥門情況的報告”。經過研究決定對閥門行業投資5200萬元, 進行技術改造, 以盡快解決高中壓閥門嚴重短缺和質量下降的問題。

                                                                        1. 兩次開封會議

                                                                        1972年5月, 一機部在河南開封市召開了全國閥門行業工作座談會。88個閥門廠、8個有關科研設計院所及13個省市機械局和部分用戶共125個單位、198名代表參加了會議。會議決定恢復行業和情報網兩個組織, 推舉開封高壓閥門廠和鐵嶺地區閥門廠分別為高中壓和低壓組長廠, 并由合肥通用機械研究所和沈陽閥門研究所負責情報網工作。會議還討論研究了有關 “三化” 工作, 提高產品質量、 技術攻關、 產品分工及開展行業、 情報活動等問題。從此, 中斷了6年的行業、 情報活動又開展起來。1973年5月, 一機部第二次在開封召開了高中壓和低壓大型閥門工作會議。52個閥門廠、7個科研院所及部分省市機械局共152名代表出席了會議。會議分析了閥門生產中存在的問題, 交流了生產技術和企業管理等方面的經驗, 落實了當年的生產任務, 提出了"關于‘三化’工作的審定意見""1974-1975年生產及企業技術改造規劃"與"高中壓閥門和低壓大型閥門1973-1975技術攻關和技術發展規劃"等3個重要文件。會議要求全行業行動起來,從現有基礎出發,采用新工藝、新設備、新技術、新材料,并本著投資少、見效快和集中力量攻重點的原則,對現有企業進行技術改造。這些措施對于促進閥門生產,扭轉短線局面起了很大作用。

                                                                        2. 恢復行業組織活動和情報交流

                                                                        1972年開封會議后, 行業組織恢復了活動。當時參加行業組織的只有72個廠,許多閥門廠還沒有參加行業組織。為了把閥門廠盡可能多的組織起來, 各大區分別組織行業活動, 沈陽高中壓閥門廠、北京閥門廠、上海閥門廠、武漢閥門廠、甘肅高中壓閥門廠、 自貢高壓閥門廠分別擔任東北、華北、華東、中南、西北、西南大區組長廠。后來,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浙江、河南等閥門生產廠較多的省還成立了省級閥門行業組織。隨著閥門行業的發展, 逐漸形成了高中壓閥門和低壓閥門兩大體系。為了專業對口, 便于交流經驗,開展比、學、趕、幫活動, 閥門行業分成高中壓和低壓兩個大組。開封高壓閥門廠負責高中壓組, 鐵嶺地區閥門廠負責低壓組。除了全行業大會,組長廠會等活動外,通常各大區分頭開展活動,效果很好。1974年5月, 在福州召開了閥門行業第一次科技情報工作會議,交流了"雙革四新"成果,組織了熱加工、專機生產線和質量攻關等專題技術座談。會議提出了"關于加強閥門行業科技情報工作的意見",以及4個附件:"閥門行業科技情報組織工作暫行辦法""關于閥門行業刊物出版意見""74、 75 年情報網工作計劃" 和"情報網成員名單"。會議決定由通用機械研究所任情報網組長單位, 沈陽閥門研究所任副組長單位。

                                                                        這一時期的主要行業和情報活動有:1973年1 月, 在北京召開了行業組長廠會議, 討論了如何提高產品質量、 確定1973年質量攻關目標、解決閥門"一短二漏"的措施、"三化"工作和組織質量檢查等方面內容。1974年4月,在蘇州又召開了組長廠會議,主要研究確定了行業成員廠,總結安排了"三化"定型和技術攻關工作,提出了交流經濟情報的活動計劃。1974年6月, 在上海召開了第一次閥門密封面等離子噴焊工藝現場經驗交流會。1975年, 分別在汾陽和鐵嶺召開了冷加工和熱加工現場經驗交流會。1975年11月, 在蘇州第二閥門廠召開了摩擦焊應用于閥門生產現場經驗交流會。1976 年8 月, 在蘭州召開閥門行業第二次科技情報工作會議, 決定把沈陽閥門研究所出版的 《閥門通訊》 和通用機械研究所出版的 《閥門技術》 合并為行業刊物 《閥門》。1977年, 在桂林召開了規模較大的第七次閥門行業會議, 討論了進一步提高閥門產品質量的措施, 閥門行業"五五"規劃和"六五"設想, 提出了廠際勞動競賽條件和評比辦法。

                                                                        通用機械研究所匯編了閥門行業的 “雙革四新” 成果, 分別在桂林、 西寧、 烏魯木齊和西安等地進行圖片展覽。1978年4 月, 在西安召開了閥門行業組長廠擴大會議, 制訂了 《閥門產品質量分等規定 (試行稿)》, 討論了赴日考察成果應用計劃和 1978年行業活動計劃。1978年12月, 在沈陽召開了鑄鋼經驗交流會。

                                                                        可以看出,這期間閥門行業和情報活動是多種多樣并富有成效的,很受行業各廠歡迎。由于開展了行業活動,經常交流經驗,互幫互學,不但促進了產品質量的提高, 而且還增進了各廠之間的團結和友誼,使閥門行業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整體,步調一致,攜手并進, 呈現出生氣勃勃、 日益興旺的景象。

                                                                        3. 開展閥門產品 “三化” 工作

                                                                        按照兩次開封會議的精神和一機部重型通用局的意見, 通用機械研究所在行業各廠的積極支持下又一次組織開展了大規模的閥門 “三化” 工作?!叭?工作是一項重要的基礎技術工作, 對加速企業技術改造, 提高閥門產品水平, 是一個有效的措施。閥門 “三化” 工作組按照 “四好” (好用、 好造、 好修和好配套) 及 “四統一” (型號、 性能參數、 連接及外形尺寸、 標準件) 的原則開展工作。主要工作內容有三個方面, 一是簡化合并品種;二是制定和修訂一批技術標準;三是產品選型定型。

                                                                         

                                                                        首先進行了簡化合并品種工作。在不影響原有使用要求和盡可能擴大使用范圍的前提下, 對其結構性能重疊或近似的產品進行了簡化合并。通過簡化合并后,閘閥、截止閥、節流閥、球閥、蝶閥、隔膜閥、旋塞閥和止回閥等8類閥門新系列共有196個品種,1205個規格,其中高、中壓閥門121個品種,689個規格, 低壓閥門75個品種,518個規格。品種比原來減少40%, 規格減少 30%以上。

                                                                        1972年8月-1973年3月, 在北京進行了技術標準的起草工作。這項工作由18個閥門廠和兩個研究所共25人參加, 共計完成產品系列、 型號編制方法、結構長度、 結構要素和零件標準91 項,其中結構要素和零件標準占90%以上,從而大大提高了零件互換性,使閥門產品標準化和通用化程度平均達到 85% 以上。1974 年12月在石家莊召開了“三化”標準審查會,1976年2月經一機部批準正式實施。

                                                                        1973年5月-1974年底, 先后在北京、 天津和上海等地組織了 11個定型小組進行閥門產品定型設計工作, 共完成了130個品種, 787個規格的產品定型圖樣。在定型工作中, 除對產品結構、 工藝進行認真分析研究外, 還邀請了有關廠擔任專機生產線設計的技術人員和工人參加了方案的討論和審查, 使 “三化”定型產品能夠適應各閥門生產廠進行技術改造, 大上專機生產線的要求。同時,“三化” 定型也體現了近年來先進工藝和先進技術成果, 力求體積小、 重量輕,如鍛鋼閥門平均比原有產品減輕10%~15%。經 “三化” 定型后, 閥門產品的“三化” 程度大大提高了, 產品零件的標準化和通用化程度過去只有40%,定型后平均超過80%。閥門產品三化定型工作的完成, 為閥門生產廠進行技術改造創造了條件, 把閥門產品技術水平提高了一大步。

                                                                        為了加快三化定型圖樣的貫徹, 1974年閥門“三化”標準審查會上提出了 “貫徹閥門‘三化’措施的建議”,1978年11月又在開封召開了高中壓閥門統一圖樣工作會議, 提出了高中壓閥門統一圖樣具體貫徹辦法和進度要求, 后來大部分閥門生產廠都貫徹了 “三化” 圖樣, 按統一圖樣生產。

                                                                        4. 技術攻關促進了科研事業發展

                                                                        1) 科研隊伍的發展和試驗基地的建設1969年底, 通用機械研究所從北京搬遷到合肥, 原有流阻試驗裝置被拆遷, 科研工作受到很大影響。1971年科研人員陸續歸隊,閥門研究室人員又增加到 30多人,并受部局委托組織技術攻關建起了簡易試驗室,安裝了流阻試驗裝置,又設計制造了比壓、填料等試驗機,開始進行閥門密封面和填料技術攻關與此同時,國家投資269萬元在通用機械研究所建設新的閥門試驗基地。1979年新閥門試驗室完工后, 又補充了擦傷、 轉矩、 壽命試驗裝置及必要的儀器、 儀表, 使閥門行業綜合性研究測試基地初具規模。1971年一機部批準沈陽高中壓閥門廠設立閥門研究所,下設設計、情報和試驗三個專業組, 有科技人員40多人。國家投資200多萬元建立了使用面積為3300m 2的閥門試驗室,擁有水力試驗系統、 低溫試驗系統 (- 196℃)、擦傷試驗機及2t/ h試驗鍋爐(20MPa、570℃)和600MPa高壓泵等設備。1972年上海閥門廠建成安全閥中間熱態試驗室, 擁有超臨界參數直流鍋爐(5t/ h、30MPa、600℃)高溫高壓試驗裝置、 填料試驗機和600MPa 高壓泵等試驗設備。

                                                                        隨著科技工作的開展,開封閥門研究所、北京閥門研究所、鐵嶺大口徑閥門研究所、甘肅閥門研究所(1981年改名為蘭州閥門研究所)、自貢閥門研究所、武漢閥門研究所、益都閥門研究所等一批廠辦研究所也先后成立,開展試驗研究工作和產品性能測試。上述閥門試驗基地的建設和科研隊伍的發展為當時閥門行業的技術攻關和試驗研究工作創造了有利條件, 打下了良好基礎。

                                                                        2) 主要成果1973年召開的開封會議制訂了1973-1975年閥門行業技術攻關規劃,提出了39個攻關項目。其中熱加工8項,密封面16項, 填料6項,電動裝置 1 項,試驗和性能測試6項,攻關的重點是解決閥門產品的"一短二漏"問題。以后又在哈爾濱焊接研究所和武漢材料保護研究所、 合肥通用機械研究所確定專人進行組織和協調定期檢查, 兩次召開高中壓閥門基礎件攻關工作會議, 總結經驗,互助交流,并制訂了1976-1980年的基礎件攻關計劃。通過全行業的一致努力, 技術攻關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績, 促進了閥門行業科研事業的發展。其主要成果如下:

                                                                        1) 密封面攻關。密封面攻關旨在解決閥門內漏問題。當時密封面材料主要是20Cr13 和12Cr18Ni9, 硬度低、 耐磨性差, 閥門產品內漏問題嚴重, 使用壽命短。沈陽閥門研究所、 哈爾濱焊接研究所和哈爾濱鍋爐廠組成三結合攻關小組,經過2年的努力, 研制出一種新型鉻錳系密封面堆焊材料(20Cr12Mo8),該材料具有良好的工藝性能,耐擦傷性能好,使用壽命長,且無鎳少鉻, 資源可立足于國內,經技術鑒定后很有推廣價值。隨后沈陽閥門研究所又與武漢材料保護研究所合作研究成功了WF331 鉻錳噴焊材料。上海閥門廠把粉末等離子噴焊工藝應用于高中壓閥門生產, 進一步提高了密封面質量,1974年又改進了等離子噴焊焊接結構。哈爾濱焊接研究所和武漢材料保護研究所長期致力于粉末等離子噴焊工藝研究, 在鐵基粉末制取和噴焊工藝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合肥通用機械研究所1973年開展的各種密封面材料的配對對比試驗研究工作也獲得了好的成果。1977年鐵嶺地區閥門廠研制成功等離子火焰噴涂新工藝, 材料是鎳包鋁,在低壓大口徑閥門生產中得到了應用。上述這些攻關成果都已在全行業推廣。例如:為了推廣粉末等離子噴焊工藝, 閥門行業先后召開三次現場經驗交流會, 部局主管部門還安排定點生產等離子噴焊設備和定點制造合金粉末, 保證了這一先進工藝的順利推廣。

                                                                        2) 填料攻關。填料攻關旨在解決閥門外漏問題,當時閥門填料主要是油浸石棉和橡膠石棉,密封性能不佳,造成閥門外漏問題嚴重。1967年通用機械研究所組織外漏調查組,到部分化工廠、 煉油廠和電廠進行調查, 隨后積極開展填料及閥桿防腐試驗研究。1973年開封會議后,通用機械研究所和上海閥門廠上海石棉制品廠共同合作,經過大量試驗和現場工業性考核, 研制成功使用溫度為 600℃的BSP-600波形填料。通用機械研究所還與上海閥門七廠共同研制了聚乙烯、聚丙烯、尼龍610、增強尼龍610和聚四氟乙烯的塑料成型填料,取得了一定成果,其中聚四氟乙烯成型填料已廣泛推廣使用。上海閥門廠和上海材料研究所還研制成功碳素纖維抗氧化體增強聚四氟乙烯(簡稱YBF)成型填料,密封性能很好,可以在較高溫度和壓力下使用。開封高壓閥門廠、開封石棉制品廠和通用機械研究所合作研制出含緩沖劑的石棉填料其他各廠在武漢材料保護研究所的大力配合下, 開展閥桿防腐處理試驗研究, 如閥桿氣體碳化已在行業中推廣采用。

                                                                        3) 產品性能測試和基礎理論研究。在開展技術攻關的同時, 閥門行業還大力開展了產品性能測試和基礎理論研究工作, 取得了不少成果。例如:上海閥門廠、 沈陽閥門研究所和北京閥門研究所長期以來分別對安全閥、 減壓閥和疏水閥進行全面性能測試, 積累了大量的數據資料, 指導了產品設計和生產。各廠還結合新產品的試制,開展科學研究工作,如開封高壓閥門廠、上海閥門廠和自貢高壓閥門廠在研制DN1000、PN100長輸管線球閥時,對平板彈簧、啟閉轉矩、動作特性及密封性能進行了測試和試驗研究。不少行業廠為了提高閥門的使用壽命,建立了壽命試驗裝置,對各種閥門進行壽命試驗。通用機械研究所、上海閥門廠和沈陽閥門研究所等建立了流阻、流量試驗裝置,對各類閥門的流阻、流量特性進行研究, 測定了流阻和流量系數。通用機械研究所對密封面和填料密封機理進行了初步探討。開封高壓閥門廠對中高壓、中小口徑彈性理論測定和彈性閘板應力分布進行了研究,并進行了高溫 (400℃)蒸汽介質下的閘板應力測定。

                                                                        5. 開展企業技術改造

                                                                        1973年開封會議后, 全行業開展了技術改造。當時閥門行業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工藝落后, 鑄造完全為手工造型, 單件澆鑄, 冷加工普遍采用通用機床、 通用夾具, 從生產能力上看是 “熱小冷大”, 很不平衡;二是各廠生產品種規格過度重復, 從全國看數量很大, 但分配各廠后, 生產批量卻很少, 影響了生產能力的發揮。針對上述問題, 一機部重型通用局提出了如下措施:將現有高中壓閥門廠組織起來, 統一規劃, 合理分工, 擴大批量生產;采用先進工藝, 建立生產流水線, 在重點廠和毛坯協作廠的鑄鋼車間建立了4條鑄鋼毛坯生產線, 在六個重點廠建立了10條零件冷加工生產線;共投資5200萬元進行技術改造。

                                                                        1973年,國家計委批準了32個高中壓閥門基建措施項目 (其中大、 中型項目2個),總投資為5200萬元, 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閥門行業規模最大的一次技術改造。本著花錢少、見效快和集中力量打殲滅戰的原則,對現有基礎較好的企業進行改造,填平補齊, 充分挖掘生產能力,千方百計地增產高中壓閥門。為使布局更合理, 對處于生產能力較低省份的新洲閥門廠、常德閥門廠、臨安閥門廠、三明化機廠、呼和浩特閥門廠和長春閥門廠等投資較多,并補充了一些較好的設備。局閥門小組,一抓到底,解決了不少技術改造中的具體問題,1973年、1975年兩次組織調查, 分赴各省、 市落實基建措施項目和檢查進度情況。

                                                                        1) 熱加工技術改造  在熱加工技術改造中, 推廣采用了水玻璃潮殼模、流態砂、 潮模及精密鑄造等工藝。精密鑄造可實現少屑甚至無屑加工, 適用于閘板、 填料壓蓋及小口徑閥門的閥體、 閥蓋, 具有明顯的經濟效益。1969年,上海良工閥門廠首先把精密鑄造工藝應用于閥門生產, 對PN16、DN50 閘閥閥體、閥蓋和閥座等29個零件進行精密鑄造, 建立了精密鑄造工段, 年產量達 200t,僅1972年一年就節約59t鋼材, 節省3萬多工時。1972年,甘肅高中壓閥門廠、鐵嶺地區閥門廠和瓦房店閥門廠等在鑄造機械化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 一些廠家采用了潮模、 振動造型機, 少數廠家建立了鑄造生產線。1974年, 蘇州第二閥門廠在哈爾濱焊接研究所和上海機電設計院的大力配合下試制成功摩擦焊機, 并用于閥門生產。摩擦焊這項新工藝在閥門行業得到了廣泛推廣。

                                                                        2) 冷加工技術改造  在冷加工技術改造中, 閥門行業采用了專用機床和生產線。早在1964年上海閥門七廠就自行設計制造了閘閥閥體履帶式半自動生產線, 它是閥門行業第一條低壓閥門半自動生產線。隨后上海閥門五廠于1966年設計制造了一條DN50~ DN100低壓截止閥閥體和閥蓋半自動生產線。1969 年蘇州第二閥門廠自行設計制造了DN15~DN25鍛鋼閥閥體半自動生產線, 按兩班生產, 該生產線年產5萬t。對于閥體和閥蓋加工, 主要有組合機床、 專用機床、半自動生產線和組合機床流水線4種形式。沈陽高中壓閥門廠、上海閥門廠、北京閥門廠、大連高壓閥門廠、鐵嶺地區閥門廠、廣州閥門廠和昆明閥門廠都先后設計制造了閥體或閥蓋半自動生產線。這些半自動生產線自動化程度較高, 除人工裝卸工件外, 全部由電氣及液壓元件控制, 按一定節拍自動加工,工效很高,但由于對毛坯尺寸精度要求較高,電氣及液壓元件易出故障,調整和維修也耗費工時, 加上生產需要一定的批量, 因而大部分半自動生產線利用率不高。開封高壓閥門廠和沈陽高中壓閥門廠等按加工程序把幾臺組合機床聯成組合機床流水線。還有許多廠家設計制造了閥體或閥蓋組合機床,實現了多面一次車,多孔一次鉆, 提高工效許多倍,而且機動靈活, 便于調整和維修,在閥門生產中發揮了很大作用。各廠還制造了大量專用機床,如端面銑床、 雙面鏜床、多頭鉆床、多頭攻螺紋專用機床、閥體導向槽專用機床、 閥蓋耳部鉆銑專用機床等。這些專用機床具有成本低、上馬快等優點,可利用廢舊機床改制,特別適于中小工廠。對于閥桿加工,采用了各種形式的專用機床,如自動銑方機、毛坯下料機、 光桿面冷擠壓機、平頭打中心孔機等。對于閥瓣和閥板等零件的加工, 出現了組合機床與各式各樣的專用機床,工效高,具有明顯的經濟效益。閥門密封面的研磨,廣泛采用了振動研磨機、行星研磨機,其他零件的加工也采用了專用機床,同時在清洗、裝配、試壓和涂裝等方面也進行了技術改造。

                                                                        6. 大力開發新品種, 提高成套水平

                                                                        為了滿足石油、 化工、 電力、 冶金和石油化工等大型成套裝置的需要, 閥門行業在技術改造的同時, 還大力開發新產品, 使閥門產品的配套水平又提高了一步。

                                                                        1) 成套工程配套 1970年,甘肅高中壓閥門廠為劉家峽化肥廠提供了所需配套閥門, 共32個品種,69個規格的耐酸鑄鋼、 鍛鋼閥。上海地區各閥門廠為15萬t/年和30萬t/ 年大型合成氨裝置提供了成套閥門, 如上海閥門廠為吳涇30萬t/ 年合成氨制造了大口徑高壓球閥。1973年,上海良工閥門廠與吳涇化工廠共同設計制造了PN320、DN25~DN80 的手動、電動平衡式截止閥。1975 年12月,開封高壓閥門廠試制成功了J947Y-320、DN100 電動平衡式截止閥。

                                                                        2) 為電站成套工程配套  1968年, 上海閥門廠、 上海良工閥門廠等為12.5萬kW 雙水內冷發電機組試制配套高溫高壓閥門, 主要產品有:使用溫度為570℃的Z961Y-170V、 DN225電動主蒸汽閘閥,Z960Y-40V、DN300電動閘閥及J61Y-170V、 DN50的焊接連接截止閥等。這些閥門廠先后為全國各地12.5萬kW發電機組提供了50多套閥門。通過調查和用戶訪問, 上海閥門廠又進一步改進了主蒸汽閘閥的結構, 把閥門內部通道改為不縮口形式, 從而減少了流阻,可提高發電量。1974年,上海閥門廠、 上海良工閥門廠等又為30萬kW發電機組試制配套閥門, 主要產品有:使用溫度為570℃的Z961Y-170V、DN250和Z961Y-300、 DN225、DN300電動閘閥。這些產品安裝在江蘇省望亭電廠第一號機組, 后又為望亭電廠二號機組及河南省平頂山電廠等提供了配套閥門。30萬kW發電機組配套閥門的試制成功,為以后60萬kW 發電機組和30 萬kW 核電站配套閥門的研制積累了經驗。

                                                                        3) 為石油天然氣的開采和輸送管線配套  隨著石油天然氣產業的發展,管線閥門成為一種專用閥門。1971年, 沈陽高中壓閥門廠承擔了援越“525”和東北“八三”輸油管線的閥門配套任務, 試制成功了PN63、DN700的防爆電動閘閥, 后又試制成功了電液驅動的平板閘閥。1974年,沈陽高中壓閥門廠在四川召開抗硫閥門現場調查會, 組織了23個單位參加抗硫閥的技術攻關,沈陽高中壓閥門廠、自貢高壓閥門廠、上海閥門廠和重慶閥門廠都試制成功了各種抗硫閥。1976年,上海良工閥門廠和重慶閥門廠都試制成功了防噴器配套用閥。同年, 天津第二通用機械廠為格—拉管線設計制造了 Q 型防爆電動裝置及清管用收發球裝置。1974年12 月, 通用機械研究所在北京組織開封高壓閥門廠、上海閥門廠和自貢高壓閥門廠等進行川漢輸氣管線用大球閥設計。各單位齊心協力,解決了大型聚四氟乙烯密封圈、無油潤滑軸承、大型球體加工及復合電鍍、大型平板彈簧等技術難關。1978年,開封高壓閥門廠、 上海閥門廠和自貢高壓閥門廠分別制造出PN80、DN1000 的氣-液和電-液聯動大球閥, 并通過技術鑒定, 獲全國科技大會成果獎, 它標志著我國閥門行業的制造水平達到了一定的高度。

                                                                        4) 為石油化工成套工程配套 20世紀70年代,石油化工迅速發展, 促進了超高壓、低溫等閥門的發展。1971年,甘肅高中壓閥門廠研制成1萬t/年高壓聚乙烯裝置用的PN2500 ~ PN3200、DN3~DN20 超高壓閥門, 解決了蘭州化學工業公司的急需。同年, 合肥通用機械研究所組織甘肅高中壓閥門廠和化工部設計院制定了 PN2500 超高壓閥門管件和緊固件標準, 1977 年又組織甘肅高中壓閥門廠、 上海閥門廠、 上海良工閥門廠和北京閥門廠進行了 3 萬 t/ 年和 6 萬 t/年高壓聚乙烯裝置用的超高壓截止閥、 止回閥及放空閥產品設計。隨著石油化工的發展, 低溫閥門需要量越來越大, 如一套11.5萬t/ 年乙烯裝置就需要770臺低溫閥門。1969年, 自貢高壓閥門廠為二機部試制了PN160、DN32~DN50, 使用溫度為 -196℃的超低溫閥門。20世紀70年代, 合肥通用機械研究所在北京閥門廠組織低溫閥門聯合設計, 后制定了低溫閥門系列參數標準。1975年,上海閥門廠在上海材料研究所、 杭州制氧機廠和上海中華冶金廠等單位的協助下, 試制了使用溫度為 -120℃的低溫安全閥、 球閥和閘閥。同年, 沈陽高中壓閥門廠和大連高壓閥門廠為11.5萬t/ 年乙烯工程試制出一批使用溫度為 -46~-180℃的低溫閘閥、 截止閥和止回閥系列產品。甘肅高中壓閥門廠在試制低溫閥門產品時,開展了對用于-110℃的低溫用新鋼種06Mn2AlCuTi 的試驗研究。

                                                                        5)為核工業工程配套 20世紀60年代, 一機部通用機械研究所等單位曾兩次組織核工業閥門產品聯合設計,滿足了 “801”和“09”工程配套需要。

                                                                        1970年, 沈陽高中壓閥門廠、 上海閥門廠為某核工程試驗成功全封閉式電動主閘閥和主安全閥, 獲一機部科技成果獎。西安高壓閥門廠在中南鋼鐵研究所的配合下試制成功高溫耐腐蝕核工業用閥。上海閥門廠和上海良工閥門廠都為上?!?28”工程試制了核工業用高壓截止閥等產品。上述軍工用閥的試制和生產為后來建造 90 萬 kW 核電站打下了良好基礎。

                                                                        6 為航天工業配套 1968-1969年, 北京閥門廠和七機部一院 11 所經過1年多的聯合設計, 為“705”工程項目研制了衛星推進劑用閥。北京閥門廠負責制造鍛鋁殼體、不銹鋼蝶板的 PN135、DN100、DN125蝶閥, 經過精心設計、精心制造、認真檢驗和試驗, 于1969年底試制出兩個規格各50臺蝶閥產品, 為“東方紅” 號衛星成功發射做出了貢獻。

                                                                        此外, 高溫閥門、 波紋管閥門、 真空閥門、 襯里閥門、 鈦和鈦合金的閥門、低壓大口徑閥門及驅動裝置都有了很大發展。西安高壓閥門廠研制出高溫耐腐蝕核工業用閥。1978年, 甘肅高中壓閥門廠為滿足七機部宇航風動試驗的需要,試制了超高溫高壓高速 (1200℃、PN160、20馬赫) 風動試驗閥門, 解決了密封面防護層等難題。沈陽第一閥門廠開發了各種形式的波紋管閥門。上海閥門二廠開發了高真空擋板閥、 高真空蝶閥、 高真空微調閥及超高真空插板閥等15個品種、57個規格的真空閥。上海閥門五廠開發了襯膠、襯塑料、襯陶瓷等材料的各種襯里閥,廣泛用于石油、化工、化纖、冶金、電力等部門。上海閥門七廠開發了全塑料閥門。鈦及鈦合金具有密度小、耐腐蝕等優點,20世紀70年代開始從軍用轉向民用。1973年,沈陽高中壓閥門廠在沈陽鑄造研究所和撫順鋁廠的配合下,試制了PN16、DN50使用溫度為200℃的鑄造鈦合金截止閥。1977年,西安高壓閥門廠在寶雞有色金屬研究所的配合下, 試制了 DN50 的 J4IW-16FTi 和Q4IW-16FTi 的鈦合金截止閥門和球閥, 通過技術鑒定和現場使用后進行批量生產。隨著冶金、 電力工業的發展, 低壓大口徑閥門品種發展很快。鐵嶺地區閥門廠、 上海閥門六廠、 武漢閥門廠和沙市閥門廠等都大力開發了低壓大口徑閥門,如鐵嶺地區閥門廠1971年為電站配套試制了DN2000電動蝶閥和DN2200液動蝶閥, 沙市閥門廠為冶金配套試制了DN2200鋼板焊接結構襯膠電動蝶閥。20世紀60年代后期, 閥門電動裝置發展很快。1968年,上海閥門三廠設計了FS30 和FS50型閥門電動裝置。1969年,天津第二通用機械廠在一機部通用機械研究所的配合下, 試制出第一臺適用于球閥、 蝶閥和旋塞閥的 Q 型隔爆電動裝置,并在北京東方紅煉油廠使用。1976年,對轉矩為600~5000N·m 系列普通隔爆型電動裝置進行更新換代。1978年,試制出TZ和TQ系列普通及三合一型同軸直連式電動裝置,該電動裝置具有隔爆、戶外和防護結構, 并采用了熱繼電器保護、缺相保護和短路保護機構。隨著我國科研事業的發展, 上海閥門廠和上海良工閥門廠試制成功中國第一顆衛星發射器的快速開關閥門, 為中國宇航工程的順利發展建立了功績。

                                                                        小結

                                                                        回顧1967-1978年, 閥門行業發展一度受到較大影響。由于石油、 化工、電力、 冶金和煤炭等工業過快發展, 使高中壓閥門一時成為 “短線產品”。1972年,閥門行業組織開始恢復和開展活動。兩次開封會議后, 大力開展 “三化”和技術攻關工作, 在全行業掀起了技術改造的熱潮。1975年, 閥門行業開始整頓, 行業生產才出現了轉機。

                                                                        1973年, 國家計委批準增產高中壓閥門基建措施,投資后, 閥門行業大搞挖潛改造。通過技術改造推廣采用了一些先進工藝, 使全行業冷加工水平有了一定提高, 熱加工機械化程度有了一定改善。推廣采用等離子噴焊工藝后, 高中壓閥門產品質量向前提高了一大步, “一短二漏” 問題也得到了改善。隨著 32 個基建措施項目的完成和發揮作用, 中國閥門工業基礎更加雄厚, 具有更大的生產潛力。1970年以來, 高中壓閥門產量持續增長, 其中1972-1975年, 產量從21284t增加到38500t,4年內凈增17216t, 相當于1970 年全年的產量。低壓閥門年產量一直穩定在七八萬噸水平。在此期間, 閥門行業大力開發新產品, 不僅通用閥門品種有了很大發展, 而且電站、 管線、 超高壓、 低溫和核工業、 航天等專用閥門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如果說20世紀60年代是通用閥門大發展時期, 那么20世紀70年代則是專用閥門大發展時期。國產閥門配套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基本上滿足了國民經濟各部門發展的需要。

                                                                        六、 開創行業新局面時期(1979-1990年)

                                                                        1978年12月,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了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1979年4月, 中共中央又提出了對整個民經濟實行“調整、 改革、整頓、 提高” 的八字方針, 堅持 “以計劃經濟為主, 市場調節為輔” 的政策。按照黨中央的方針和政策, 閥門行業各廠先后進行了恢復性和建設性企業整頓, 生產管理形式開始從 “生產型” 轉向 “生產經營型”。同時, 積極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 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對產品進行更新換代, 推廣節能技術和發展節能產品, 發放生產許可證, 并制定了 “七五” 規劃和 2000年設想目標, 使整個閥門行業充滿生機和活力, 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局面。

                                                                        01

                                                                        貫徹八字方針,跟上調整步伐

                                                                        1. 恢復性企業整頓

                                                                        “調整、 改革、 整頓、 提高” 八字方針指引下, 閥門行業各廠按一機部的 “機械工業提高產品質量整頓企業管理十二條” 標準進行整頓。各廠都成立了企業整頓領導小組, 發動群眾, 進行了恢復性企業整頓。通過整頓, 強化了生產指揮管理機構, 落實了干部和知識分子政策, 健全了 “崗位責任制” “考勤制” “質量檢驗制” “交接班制” “安全生產制” “設備維護保養制” “經濟核算制” 等多項企業管理制度。各廠在進行生產管理的同時, 也抓了技術管理, 對產品標準、 圖樣和技術文件重新進行整頓和歸檔等。

                                                                        1982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又提出了 《關于國營工業企業進行全面整頓的決定》。閥門行業各廠又投入了以提高經營管理,加強經濟效益為中心,以抓好生產計劃管理與完善經濟責任制為重點和以做好五項工作、三項建設、 實現六好企業為目標的全面企業整頓。

                                                                        經過兩次企業整頓,閥門行業生產管理水平有了顯著提高, 原來虧損的企業開始轉虧為盈, 原來較好的企業也更上一層樓?!?/span> 

                                                                        1983年閥門行業實現利潤總額0.76億元,產品銷售稅金0.24億元,利潤和稅金累計總額為1億元。1983年實現利潤水平比1982年增長47. 5%, 盈利額達到100萬元以上的企業有19家, 盈利額達到400萬元以上的有兩家, 盈利額達到 500萬元以上的有1家, 突破了1982年的水平。1983年虧損企業為4家, 比1982年減少了9家, 虧損面占閥門行業總企業數的 2.7%, 比1982年下降了6%。1983年全行業人均利潤為927元, 比1982年658元增長 41%。1983年全行業每名職工平均創造價值為6157元,比1982年提高 11%, 比1980年提高14%。在 “五項整頓” 驗收合格的基礎上,閥門行業各廠開始向現代化管理邁進,如上海市東海閥門廠開始在企業管理上應用電子計算機,上海閥門廠、開封高中壓閥門廠、鐵嶺地區閥門廠也著手開展這一工作。

                                                                        2. 改革生產管理方式適應新的形勢

                                                                        隨著國民經濟的調整,閥門工業的生產面臨著新的形勢,工業建設速度放慢,基本建設壓縮,一大批石化基建項目的設備成套進口,傳統的閥門用戶也在調整之中減少了訂貨,造成大部分生產廠 “吃不飽”;同時,國家急需的節能產品和新產品,由于品種、質量、技術水平、交貨期等方面原因,反而 “吃不了”,被外商占去了一部分市場。這種矛盾從企業外部來說,主要是經濟體制不合理所造成的。從企業內部來說,主要是企業缺少活力和后勁,經不起市場變化的沖擊,經營理念落后。長期以來,國內企業主要依靠國家統產、統銷, 吃國家“大鍋飯”。因此在產品需求發生變化,產需關系失衡,得不到上級的 “產、 供、銷” 一起包時, 企業就沒有應變能力。產品銷路打不開,甚至連長期短缺的高中壓閥門的銷路都成了問題, 普遍感到原有的傳統產品 “吃不飽”。另一方面,產品技術水平上不去,更新換代十分緩慢,對難度大、要求高的新產品又 “吃不了”。

                                                                        這是傳統管理體制在調整時期的綜合反映。為了適應新時期的新形勢, 各企業紛紛派出大批人員到全國各地走訪用戶,進行市場調查和產品質量調查, 主動登門拜訪和承接任務。各企業開始從依賴統產、 統供、 統銷的圈子里走了出來。

                                                                        1979年以來, 企業獲得了在國家計劃外自行安排生產和自行銷售的自主權以后,各廠都開始把生產經營放在重要地位,紛紛建立或加強經營銷售部門,開展市場調查和預測,加強為用戶服務,逐漸從生產型向生產經營形轉變。各企業從實踐中體會到,必須根據本企業的特點,揚長避短發揮自己的優勢,不斷發展新產品, 提高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能力,才能使企業興旺發達。例如:武漢閥門廠加強了營銷力量,先后有120人次到全國各地走訪了925個用戶,贏得了用戶信任。

                                                                        02

                                                                        以提高閥門產品質量為中心開展行業活動

                                                                        1979年開展第一個 “質量月” 活動以來, 各閥門廠積極建立和健全了全面質量管理體系, 不少企業舉辦了全面質量管理培訓班, 培養了大批質量管理干部。閥門行業也以提高產品質量為中心開展質量評比和情報活動。1979年5月,在杭州召開閥門行業組長廠會議, 評選鐵嶺閥門廠、 武漢閥門廠和上海閥門廠為1978年產品質量優勝單位, 進一步修訂了 《閥門產品質量分等規定》。1980年部局在蚌埠召開了質量工作座談會, 研究制定了解決質量問題的產品升級創優規劃, 推動各廠開展創優活動。截至1983年底, 先后有鐵嶺閥門廠的 “鐵閥” 牌Z45T-10、DN600 和武漢閥門廠的 Z44T-10、 DN400 低壓閘閥, 上海閥門廠的A42Y-16C系列安全閥和瓦房店閥門廠的 J41T-10 低壓截止閥榮獲國家銀質獎,還有52個品種規格的閥門產品獲得部優或省優等級。

                                                                        為了提高全行業的生產和質量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經濟效益,行業活動又增加了生產管理的內容。定期開展經濟技術情報交流,從而及時提供、 傳遞了企業管理信息。由部局組織了閥門行業生產管理小組, 進行了生產管理專業研究,編印了《閥門生產管理研究》,共同制定和完善了各項管理規程(包括生產作業計劃編制規程、在制品管理制度、行業生產管理互檢方法細則),推廣了沈陽高中壓閥門廠的滾動計劃、上海閥門廠的網絡計劃、大連高壓閥門廠的組織均衡生產先進經驗等。為了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加強財務管理,組織了財務人員和成本員開展活動, 編制了《閥門產品財務成本核算規程》和《財務指標考核辦法》,還進行了財務分析、咨詢和扭虧為盈的經驗交流。為完善和提高財務管理水平,管好用好資金,提高資金利用率,降低成本,增加盈利,完成利率上繳任務,更好地發揮財務監督作用,維護財經紀律,以及建立健全財務管理體制做了很多工作。為加強行業廠的勞動定額管理,還組織了行業性的閥門產品工時定額標定, 制定了《閥門行業產品加工工時標準定額》,并開展同行業的互學互檢互幫活動。在物資供應、工具訂購等管理工作方面也適時地開展了一些行業活動。

                                                                        03

                                                                        對外開放初見成效

                                                                        1. 開展對外技術交流

                                                                        1977年10月,應日中經濟協會邀請,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組織閥門考察代表團前往日本,先后在日本考察了30個閥門制造廠及有關協作廠。而后,日本東亞閥門公司、日本制鋼所、日本神戶制鋼所、日本久保田鐵工廠、日本大洋鑄鋼公司和英國賽克公司等國外同行先后來華進行技術交流。

                                                                        1982年10月,以岡野正實為團長的日本閥門工業代表團來中國進行友好訪問和技術交流。同年,合肥通用機械研究所派員代表中國標準協會 (CAS) 前往法國參加國際標準化組織(ISO) 閥分委會 (TC53/ SCI) 第九次會議。

                                                                        2. 引進國外技術

                                                                        對外開放以后, 閥門行業在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方面邁開了步伐, 有些項目進展比較順利, 并開始初見成效。引進的項目有:大連高壓閥門廠從加拿大維蘭(VELAN) 公司引進了疏水閥技術;天津塘沽閥門廠從美國馬克 (MARK) 公司引進了無法蘭對夾式中線蝶閥技術;天津第二通用機械廠從美國費城齒輪公司引進了閥門電動裝置里米托克技術;上海閥門廠從德國巴布扣克公司引進了安全閥技術;沈陽高中閥門廠從美國 ACF-WKM 公司引進了平板閘閥技術;上海閥門五廠從英國桑達斯公司引進了隔膜閥技術;北京市閥門總廠從德國蓋斯特拉公司引進了雙鋼片疏水閥技術。此外, 開封高壓閥門廠、 蘭州高壓閥門廠、 良工閥門廠、 天津閥門廠、 鐵嶺地區閥門廠等的技術引進工作也在進行中。天津第二通用機械廠于 1981年與美國費城齒輪公司 (里米托克公司的總公司) 簽訂了 《里米托克閥門驅動裝置設計、 制造、 銷售許可證及專有技術合同》。到1984年底, 閥門行業共簽訂了9項技術引進合同, 其方式主要是許可證貿易和合作生產兩種。

                                                                        引進技術消化較好的廠家是天津塘沽閥門廠。該廠于1980年3月與美國馬克公司簽訂 《中線型對夾式蝶閥合作生產許可證轉讓合同》, 技術資料到廠后, 第9個月生產出樣機, 第二年已批量生產, 產值58萬元, 創利潤32萬元, 第三年起每年創外匯80多萬元, 收到了明顯的經濟效益。

                                                                        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是對外開放工作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可以促進我國的技術水平向世界先進水平前進一步,加快產品更新換代步代,使我國的閥門產品進入國際市場。閥門行業的技術引進工作發展是不平衡的,凡是能較快、較好地消化引進技術的企業,其特點首先是領導重視,能如期執行合同,采取積極措施,完成引進產品技術消化工作,造出產品,做好鑒定工作,進入國內外市場,取得明顯的經濟效益;其次是能舉一反三地移植和應用國外先進技術, 派生出新產品,改進老產品;第三是把考察了解到對企業有利的、有發展前途的、能吸收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和新設備盡量引進并充分應用,來改善企業生產技術條件,使企業更上一個臺階;第四是能將適合我國國情的組織生產管理方式方法應用到企業中,來改進和提高企業水平??傊?,引進工作做得好的企業是既出產品,又出人才;既提高了技術水平,又提高了企業水平;既打開了國內市場,又打進了國際市場。反之,引進技術工作比較差的企業與之相反,合同不履行,行動不積極,動作緩慢,一拖再拖,經濟負擔日漸加重, 企業效益得不到提升,以致引進后幾年進步不大。這些經驗教訓是以后引進技術企業的很好借鑒。

                                                                        3. 加大閥門出口, 打入國際市場

                                                                        實行對外開放后,閥門出口額日益增加。1978年我國出口閥門4.1萬臺, 創外匯111萬美元;1982年出口29萬臺, 創外匯近480萬美元。1982年比1978年出口金額增長了3倍多。出口的地區是美國、東歐、東南亞非洲等地。

                                                                        1980年,上海閥門廠、上海良工閥門廠和上海閥門二廠與美國時代探索公司簽訂了按美國國家標準(ANSI)和美國石油學會標準 (API) 生產出口鑄鋼閘閥的合同。當年就試制出樣機, 經外商驗收,1981年投入批量生產,1983年按期交貨, 共生產2500多 t, 創外匯550萬美元。

                                                                        上海地區生產出口鑄鋼閘閥,遠銷美國,不僅創了外匯,而且使高中壓閥的產品進入了國際市場,其意義是重大而深遠的。1983年4月,上海市派出出口鑄鋼閥門質量調查小組,赴美國進行實地考察。據調查,我國出口的鑄鋼閘閥與美、日同類產品相比,其質量毫不遜色,很受用戶歡迎, 4.’這說明我國高中壓閥門完全有可能在國際市場上打開銷路。為了擴大宣傳和出口,一機部多次選送閥門樣機到國外展會展出, 曾到德國漢諾威國際博覽會展出, 又在1981年10月選送標準鑄鋼閘閥樣機到墨西哥、 愛爾蘭、 阿根廷等國展出。1983年4月,由中國機械設備進出口總公司和機械部聯合組成閥門貿易小組,到法國、加拿大和美國進行市場調查和產品推銷,共簽訂了7項合同,閥門出口成交額達291萬美元。

                                                                        貫徹 “三上一提高” 開創新局面

                                                                        經過企業整頓, 對外開放和體制改革, 為閥門工業的發展開辟了廣闊道路,整個閥門行業為實現 “三上一提高” (上質量、上品種、上水平,提高經濟效益) 不斷開拓前進。

                                                                        1. 鐵嶺會議進行具體布置

                                                                        1985 年5 月,機械部在遼寧鐵嶺主持召開了全國閥門行業工作會議。各大區正、副組長及部分行業廠、有關科研院所 56 個單位的114名代表出席了會議。

                                                                        石化通用局的練元堅總工程師主持會議,并做了重要講話。代表們圍繞著如何以技術進步為核心,實現 “三上一提高”,開創新局面這個中心議題,深入地討論了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進行產品更新改造、發展節能技術和節能產品以及發放生產許可證等 4 項重大技術政策, 提出了《閥門行業采用國際標準實施計劃》 和 《閥門行業產品更新改造實施計劃》,修訂了 《閥門產品生產許可證細則》。這次會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深遠的影響,為閥門行業開創了新局面,為積極采用國際標準、 進行產品更新換代、 發展節能閥門指明了方向。

                                                                        2. 積極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

                                                                        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是實現 “三上一提高” 的重要措施。為了提高全行業生產技術水平,滿足大型引進成套設備的配套需要,使閥門產品打入國際市場,必須積極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

                                                                        在國家標準局和機械部的領導重視下,石化通用局于1981年組織水電部、化工部、六機部及閥門行業主要廠成立了閥門國家標準起草工作組。工作組搜集了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美國、日本、德國、英國閥門的相關標準。在消化分析的基礎上,決定盡量適應行業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的急需,凡沒有ISO正式標準的可參考國外先進標準制定或修訂部分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并可以作為行業內部標準(CVA) 試行。1985-1988年經過多方面努力,標準起草小組制定了33項國家標準,包括基礎標準、產品標準、材料標準和方法標準。

                                                                        這些標準被國家技術監督局以技監國標發〔1990〕037號文批準為國家標準, 從1990 年 12 月 1 日起實施, 該批閥門國家標準 (如 GB 12220-1989、GB/ T12221-1989和GB/ T 12252-1989等)和行業標準( ZBJ 16007-1989、ZBJ16006-1989)共35項被評為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3. 產品更新改造

                                                                        鐵嶺會議制定了《閥門行業更新改造實施計劃》,在 “六五” 和 “七五” 期間將現有老產品全部更新改造完畢。鐵嶺會議后,全行業紛紛行動, 進行老產品更新改造。1983 年9月,部分閥門生產廠分別在蘭州、 大連、武漢進行了鑄鋼閥、鍛鋼閥、低壓閥的更新改造聯合設計。上海良工閥門廠對PN16、PN25,DN80、DN100的閘閥進行了更新設計,上海閥門廠對PN16、PN40,DN200~DN400的閘閥進行了更新設計。經行業組織驗收,這些產品達到了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的質量水平和技術水平,并投入了批量生產,對外可出口,對內可滿足石油、石油化工使用,是能暢銷國內外市場的產品。

                                                                        4. 開發節能技術和節能閥門產品

                                                                        閥門對能源的開發和節約有很大的作用。鐵嶺會議提出 “六五” 規劃后的3年先集中力量抓蒸汽管網和降低閥門流體阻力兩方面工作,要求生產疏水閥等節能閥門的企業,按計劃抓緊完成新產品的試制鑒定和老產品更新改造工作,補齊系列規格進行批量生產;要求各廠大力發展低流阻系列新產品,如直流式截止閥、截止止回閥、蝶式止回閥、緩閉蝶閥等。部局對節能閥門十分重視,把部分疏水閥及低流阻閥門都列為全國節能新產品定期公布推廣,并相應淘汰耗能高的老產品。通用機械技術設計成套公司和北京市閥門總廠、大連高壓閥門廠在開發節能閥門產品和節能技術方面做了一定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通用機械研究所也抓緊完善和建立閥門流阻試驗裝置,開始對經過更新改造后的系列產品進行流阻系數測定。幾年間,國家計委、經委先后組織召開了 “供熱系統節能座談會”和全國節能的調查,提出了供熱系統節能目標,要求到1990年每年節約 3800 萬t 煤,要求提供性能好、質量高的蒸汽管網節能產品。為了貫徹國家計委、經委的節能目標,機械工業部石化通用局于1984年5月在揚州召開了蒸汽管網節能產品專業會議,重點布置安排了蒸汽管網節能和閥門流阻研究的兩方面工作。揚州會議后,北京市閥門總廠、北京閥門研究所、大連高壓閥門廠、天津第三閥門廠先后研制出自由浮球式、倒吊桶式疏水閥、六種雙金屬片式疏水閥、杠桿浮球式疏水閥和熱動力型圓盤式疏水閥等。與老產品比,可節約蒸汽10%,連續運轉周期由2~3個月提高到 8000h 以上,這些產品已由國家公布推廣。

                                                                        5. 推行發放生產許可證

                                                                        鐵嶺會議決定,首先對量大面廣、節能和對生產安全有重大影響的鑄鋼閘閥、蒸汽疏水閥、安全閥發放生產許可證,這是一項重大的技術政策, 對提高閥門產品質量將會有深遠的影響。這項技術政策要求在發證前必須經過綜合性的型式試驗檢測,而型式試驗檢測臺架要事先經過國家正式檢查驗收并決定:安全閥檢測在上海閥門廠進行,蒸汽疏水閥檢測在通用技術設計成套公司和北京市閥門總廠或北京閥門研究所進行,其余閥門檢測在合肥通用機械研究所進行。為了促進閥門產品采用國際標準和發放許可證工作的開展,機械部石化通用局于1984年4月在上海召開了閥門行業部分廠長工作會議。會議落實、 制定了行業各廠1984年和1985年兩年采用國際標準的產品計劃,對上海良工閥門廠等采用國外先進標準生產的鑄鋼閘閥產品進行了驗收,討論了閥門產品發放許可證實施細則、 “三上一提高” 的近期目標和提高產品質量的10條措施。

                                                                        按體系積極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切實地進行老產品改造, 有步驟地發展節能閥門產品,狠抓閥門產品質量,有目的地進行企業技術改造等5 項工作,是貫徹 “三上一提高” 方針的基礎保證,是迎接閥門行業振興時期到來的前提條件。

                                                                         

                                                                         

                                                                         


                                                                         
                                                                        注:此網站新聞內容及使用圖片均來自網絡,僅供讀者參考,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或冒犯,請聯系刪除,聯系電話:021 3323 1300
                                                                         
                                                                        更多>同類資訊

                                                                        相關產品推薦
                                                                        預約
                                                                        收藏
                                                                        7
                                                                        掃一掃打開小程序
                                                                        021-33231404/1371/1336
                                                                        關閉
                                                                        国产高清精品福利私拍国产|人妻忍着娇喘被中进中出视频|久久国产亚洲精品赲碰热|亚洲一卡二卡三卡四卡无卡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