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六見上一篇)
七、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階段(1991-2000年)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 堅持以 “計劃經濟為主, 市場經濟為輔” 的政策,閥門企業開始從 “生產型” 轉向 “生產經營型”。這期間, 黨和國家領導人及有關部委領導也多次到企業考察。
01
閥門協會替代閥門行業組織
在 “計劃經濟為主, 市場經濟為輔” 的形勢下, 閥門行業難以組織起生產閥門的全部企業, 有大批的民營閥門制造企業無法納入行業組織, 因此需要籌建閥門協會。
1986 年, 按機械工業部石化通用局科技處的指示精神, 由北京市閥門總廠、石家莊閥門二廠、 鐵嶺閥門廠、 上海閥門七廠、 沈陽高中壓閥門廠、 開封高壓閥門廠和蘭州高壓閥門廠抽調人員組成閥門協會籌備組, 暫借位于北京天壇東路76 號北京閥門研究所的 4 間房辦公, 面積約有 60m 2 , 著手開展協會工作。
1988 年 6 月, 國家機械工業委員會以機通字 〔1988〕 052 號文正式批準閥門協會成立, 并定名為中國通用機械閥門行業協會 (2000 年更名為中國通用機械工業協會閥門分會, 簡稱閥協)。1988 年 11 月 28—30 日, 在石家莊召開中國通用機械閥門行業協會成立暨第一屆會員大會和第一次理事會, 會議選舉了開封高壓閥門廠為理事長單位, 開封高壓閥門廠黨委書記沈延新擔任理事長, 萬家齊擔任秘書長。
1992 年 4 月 14 日, 閥協在重慶市召開第二屆第一次理事會, 選舉開封高壓閥門廠黨委書記沈延新繼續擔任理事長, 萬家齊繼續擔任秘書長。
1996 年 5 月 28 日, 閥協在武漢召開第三屆第一次理事會, 選舉袁茂臻為理事長, 萬家齊繼續擔任秘書長。
2000 年 4 月 20 日, 閥協在長沙召開第四屆第一次理事會, 選舉開封高壓閥門廠黃志遠廠長為理事長, 康家橋為秘書長。
2000 年 11 月 10 日, 閥協在廣東番禺召開第四屆第二次理事會, 選舉通過開封高壓閥門廠新任廠長賀領同志擔任理事長。
這個時期, 各廠積極開拓國內外市場。最迫切需要掌握的就是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及國外的貿易政策, 因此, 協會首先著手技術開發相關工作。
1. 收集翻譯國外標準
技術開發部首先進行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的搜集工作, 搜集產品出口急需的標準, 如基礎標準、 結構長度標準、 法蘭標準、 產品標準、 檢驗標準等。從美國標準搜集入手:如美國的基礎標準是美國機械工程學會標準 ASME B16. 34,結構長度標準是 ASME B16. 10, 法蘭標準是 ASME B16. 5;產品標準是美國石油學會標準, 如閘閥是 API600, 鍛鋼閥是 API602, 球閥 是 API608, 蝶 閥 是API609, 井口閥是 API6A, 天然氣輸送球閥、 平行式閘閥、 旋塞閥和止回閥是API6D 等;檢驗標準是 API598;材料標準是美國材料試驗學會標準 ASTM, 如碳素鋼鑄件是ASTM A216, 碳素鋼鍛件是 ASTM A105, 不銹鋼和合金鋼鍛件是ASTM A182, 奧氏體不銹鋼鑄件是 ASTM A351, 螺栓標準是 ASTM A193,螺母標準是 ASTM A194 等。另外, 還使用美國閥門和管件制造商協會標準 MSS。通過技術開發部的努力, 搜集到了這些標準中的大部分, 隨后籌備組和沈陽閥門研究所聯系, 開展翻譯工作。經過近一年的努力, 大部分標準都翻譯出來, 提供給協會各成員廠使用。其次是各廠在使用標準的同時, 有時也會使用原文標準, 為了幫助各廠使用原文標準, 協會組織編寫了 《閥門英漢縮略語詞典》, 經過近一年的努力, 搜集了大量閥門縮略語, 印刷后提供給協會成員廠。此后, 為了幫助出口產品到歐盟的企業掌握其進、 出口政策, 還翻譯了歐盟指令, 提供給擬出口歐盟的企業使用。
2. 推廣國家標準
經過閥門行業的共同努力, 在機械工業部石化通用局科技處的組織領導下,閥門行業完成了 33 個國家標準的起草制定工作, 包括基礎標準、 產品標準、 材料標準、 試驗方法標準。這些標準都是經修改或非等效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而制定的, 應用這些標準對提高產品質量和使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很有幫助。因此, 協會通過組織標準培訓班, 請起草標準的技術人員進行標準講解, 大大促進了企業技術水平的提高。
3. 信息統計與價格協調
協會組織行業企業收集分析企業統計信息, 進行企業之間先進經驗交流, 互相參觀學習, 促進行業企業共同提高管理水平;開辦了 《閥協通訊》 和 《閥門市場參考價格》, 引導市場價格, 使之更合理。
4. 發展協會會員
協會開始只發展國營企業為會員, 不吸收民營企業加入協會, 因此當時協會的會員廠僅有 92 家。
02
閥門科技情報網發揮作用
自從沈陽閥門研究所擔任機械工業部閥門科技情報網組長廠以來,連續組織召開了三次全國閥門行業情報工作會議,即1988年10月在沈陽召開的全國閥門行業第五次情報工作會議,1991年6月在蘭州召開的全國閥門行業第六次情報工作會議,1994年10月在沈陽召開的機械工業部閥門科技信息網第七次工作會議(慶祝建網30周年紀念)。在這三次會議上,為了閥門行業的新產品開發和企業管理,先后布置了全網和大區網的調研任務,分別是:
《海洋石油用閥門資料選編》 主編:開封高壓閥門廠、上海良工閥門廠。
“閥門密封面等離子噴焊工藝推廣” 負責單位:北京閥門研究所。
“三個三(30萬t/ 年合成氨、30萬t/ 年乙烯、3萬m3/年空分)用閥門調研” 負責單位:上海閥門廠、成都閥門廠。
“城市煤氣閥門發展動向” 負責單位:陽泉閥門廠。
《國內主要閥門廠家情況調查匯編設備部分》 主編:開封高壓閥門廠、鐵嶺閥門廠。
“小化肥用閥門調研報告” 負責單位:安徽屯溪高壓閥門廠等。
《國外閥門制造工藝水平與分析》 主編:沈陽閥門研究所、北京市閥門總廠、上海閥門廠。
《國內外閥門制造工藝文獻題錄》 主編:大連高壓閥門廠、沈陽閥門研究所。
“石化裝置對閥門需求及展望” (西南地區閥門科技情報網項目) 負責單位:成都閥門廠。
“金屬硬封蝶閥的前景” 負責單位:成都閥門廠。
“氧化鋁工業用閥調研” 負責單位:北京閥門研究所。
“閥門工廠生產現場管理” (本項目分文字資料、聲像資料兩部分) 負責單位:北京市閥門總廠等。
“長輸管線及管線用閥門” 負責單位:自貢高壓閥門廠、重慶閥門廠。
《國內外閥門新結構》 (由中國標準出版社出版) 主編:北京閥門研究所。
以上項目在參加單位和人員的共同努力下,按期、按質地完成了工作,對閥門行業的新產品開發及企業管理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同時閥門科技情報網還交流了各企業的技術發展情況。
03
AZ安全注冊到TS特種設備生產許可證
由于閥門產品屬于一般市場競爭性產品,國家不再統購統銷,由各企業根據市場需求安排生產。20世紀80年代后期,民營閥門企業驟增,僅溫州一地就達上千家。為了降低成本,有些企業減少加工工序 (如減少熱處理工序),減小殼體壁厚等,以低價中標,致使壓力管道元件閥門事故多發,影響裝置的安全生產。
閥門產品要取得生產許可證才能生產、銷售,閥門生產許可證由國家勞動總局組織頒發。為了杜絕壓力管道元件閥門的產品質量給管道或裝置造成事故,國家勞動總局決定由國家勞動總局、北京金屬結構廠和北京閥門研究所共同研究安全注冊辦法,制定安全注冊條件,進行AZ安全注冊。隨著國家勞動總局和國家技術質量監督檢驗局合并,AZ 安全注冊改為特種設備(TS)生產許可證。閥門是壓力管道元件,屬于特種設備,因此要取得TS認證才可生產、銷售。隨后又制定了TSG D2001《壓力管道元件制造許可規則》、TSG D7002《壓力管道元件型式試驗規則》,閥門制造企業都要按這兩個文件要求申請TS壓力管道元件制造許可證。
04
異軍突起的閥門民營制造企業
隨著市場經濟的推進,民營閥門制造企業在浙江溫州和河南等地區異軍突起,如位于浙江永嘉甌北的超達閥門有限公司、保一閥門廠、浙江方正閥門廠、伯特利閥門有限公司、環球閥門有限公司、宣達閥門有限公司等近千家;位于溫州永強的浙江石化閥門有限公司、江南閥門有限公司、浙江五洲閥門有限公司、凱喜姆閥門有限公司等幾百家;位于河南滎陽地區的河南高山閥門有限公司、鄭州高壓閥門廠、河南高中壓閥門廠、鄭州市滎陽通用閥門廠等 60 余家。當時這些廠除部分比較大的有閥門生產資質外,絕大部分都是沒有生產資質的,企業規模較小,多數是幾個人到十幾個人,幾臺機床的小廠。許多企業不按標準生產,不按工序生產,產品質量得不到保證。
民營企業異軍突起,使閥門產量大大增加,也能在某些領域滿足國民經濟建設的需要。很多較大的民營閥門生產企業,如浙江超達閥門有限公司、鄭州市蝶閥有限公司也非常重視產品質量,重視技術人才。1998年,浙江超達閥門有限公司建立了企業技術研究中心,專門從事閥門新技術和新產品的開發與研究,開發的金屬硬密封高溫球閥榮獲國家重點新產品獎。鄭州市蝶閥有限公司開發了金屬硬密封雙偏心蝶閥,深受市場歡迎。
05
小結
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時期,行業協會牽頭收集、翻譯國外標準和國際先進標準,制訂行業參考價。閥門情報網發揮了信息交流作用。國家壓力容器TS 證的實施,提升了閥門的質量門檻。市場經濟催生了一批民營企業脫穎而出,成為新生力量。
八、21世紀初期行業發展情況(2001-2005年)
進入21世紀后,根據中共中央的有關文件精神,國有企業要從一般競爭性行業退出。閥門行業就屬于一般競爭性行業,原有的國營企業,大部分轉為民營企業,國有骨干企業大多實現了民營化,僅有少數企業仍然屬于國有企業。
01
行業現狀
1. 閥門行業發展概況
閥門廣泛應用于國民經濟各部門和人民生活中,尤其是在電力系統和石化裝置中,閥門更是起著關鍵作用,而且用量非常大。我國閥門行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特別是市場經濟初期的發展,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1)閥門企業總數增加 我國閥門行業走過了一段艱苦的創業歷程,20世紀六七十年代發展速度較慢。市場經濟初期閥門行業獲得了飛速發展, 全國閥門企業總數已經發展到4000多家,民營企業迅猛發展成為我國閥門制造業的一支新的生力軍。
2)企業規模大 閥門廠家生產規模也不斷擴大,截至2005年末,產值超億元的閥門企業近百家,超過5000萬元的閥門企業近二百家。
3)閥門品種多 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我國閥門行業只能生產600多個品種系列、2700多個規格的閥門產品;到2005年,已經生產3000多個型號、40000多個規格的閥門產品, 品種包括閘閥、截止閥、節流閥、旋塞閥、球閥、蝶閥、隔膜閥、止回閥、安全閥、減壓閥、疏水閥、 調節閥和其他閥類等,共計14大類。
4)技術水平提高 閥門產品的設計和制造水平及產品質量都在不斷提高,許多閥門制造企業已經能夠按照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ASME、 API、 EN、BS 等標準)生產閥門產品,當時總體水平已達到 20世紀 90年代中期國際水平,部分產品達到或接近當代國際先進水平。閥門行業的技術標準體系已比較完整。
閥門行業多數企業取得了ISO 9001質量保證體系認證,有約50家取得API和CE認證。
我國的許多閥門產品已打入了國際市場,出口到包括美國、歐洲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在內的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據不完全統計,2005年我國出口閥門產品近20億美元。
5)制造工藝水平提高 閥門行業制造工藝水平不斷提高,許多企業采用了先進的樹脂砂脫箱造型線生產鑄件毛坯,鑄件化學成分采用直讀光譜儀進行快速分析,采用鈷 60γ 射線對鑄件進行缺陷檢測;鍛造采用了模鍛和多向模鍛工藝;焊接采用了摩擦焊、二氧化碳氣體保護焊、等離子噴焊等先進工藝,閥門焊接技術已達到國際水平。多數閥門企業采用組合機床、數控機床等先進設備進行機械加工,部分企業已經使用加工中心。
6)全行業工業生產總值增長快 據2005年末統計,我國共有規模以上閥門制造企業 (年銷售收入在500萬元以上)1200多家;共完成工業總產值503. 07億元,同比增長61%;利潤總額30. 33億元, 同比增長77%;進口和出口交貨值均達到近20億美元,同比增長70%以上。
由于對相當一部分民營企業的統計數字不夠完整和準確, 當時實際閥門生產企業大約有3500多家,產量和工業產值等數字也有較大差距,估計全行業的工業生產總值應接近600億元人民幣。
2. 行業取得的技術進步
20世紀80年代初,為了滿足我國工農業生產迅猛發展對高參數、高技術含量閥門的需求,我國閥門行業骨干企業加大了新產品開發力度,并有選擇地從國外引進了一些閥門設計和制造技術。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比較成功的主要有:
1986 年,開封高壓閥門廠引進了日本岡野閥門株式會社的高溫高壓電站閥門技術。在引進技術的基礎上,又自主研制開發了為300MW、600MW 亞臨界和超臨界火電站配套的過熱器與再熱器水壓試驗閥、汽輪機各段的抽汽逆回閥、高加旁路閥等產品。截至2005年,開封高壓閥門廠已累計生產銷售電站閥門產品3萬多臺,為200多套火電機組提供了閥門配套。
大連大高閥門廠與加拿大維蘭公司合作,引進了雙金屬疏水閥制造技術;與日本岡野閥門株式會社合作,建立了國內第一條熱模鍛閥門生產線。
上海閥門廠引進了德國巴布考克公司的安全閥技術。
上海耐萊斯·詹姆斯伯雷閥門有限公司引進了美國的球閥先進技術。
自貢高壓閥門有限公司引進了美國GE的新比隆管線球閥生產技術。
哈爾濱鍋爐閥門有限公司引進了日本岡野閥門株式會社的安全閥、電磁泄放閥、 調節閥系列產品制造技術。
上海自動化儀表七廠引進了美國梅索尼蘭公司的高溫高壓調節閥制造技術。
吳忠儀表股份公司引進了德國ARCA公司的最新一代模塊化智能調節閥技術等。
通過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和自主開發,加快了行業技術水平的提高,使得我國閥門行業的技術水平、制造水平和產品質量都有了較大提高。電力和石化系統中所用閥門,除個別高參數的安全閥和調節閥需要進口外,其他閥門產品我國全部具備開發能力。
3. 新產品開發取得的成果
經過市場經濟初期的發展,新產品開發取得了重大突破。相繼開發的產品有:為石油化工大型吸附分子裝置配套開發了關鍵閥門———24 通旋轉閥;為石油化工、食品、制藥氣力輸送系統配套開發了用于固體物料氣力輸送的輸送換向閥和滑板閥;為發電、冶金、化工、給排水方面開發了新一代高性能單雙向密封的三偏心復合圈密封蝶閥,公稱尺寸達DN2000;為硫黃制酸、硫鐵礦制酸、煙氣制酸及有色冶煉、黑色冶煉、石化、電力等系統的高爐配風、鍋爐出口及其他高溫管路開發了使用溫度達1200℃的高溫蝶閥;為核工業領域開發了上裝式核電球閥和用于提取核燃料的軟硬密封高真空電磁耐壓閥;為長輸管線開發了GK型管線球閥 (PN50~PN63、NPS28~NPS32);為電站排灰開發了鑲嵌耐磨陶瓷密封閘閥、球閥和調節閥。
此外,還開發生產了高溫高壓Y型波紋管截止閥、低溫波紋管氯氣閥、亞臨界和超臨界高溫高壓截止閥、生物抗菌隔膜閥等。一些新產品已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
4. 行業取得的重大成就
閥門制造業為國家許多重大工程生產了大量的閥門產品,如45萬t和60萬~70萬t乙烯改造工程、“西氣東輸” 管道輸送、30萬t合成氨、三峽水利樞紐、 “南水北調” 和城市污水處理工程等。
200多臺300MW和40余套600MW 亞臨界火電機組配套閥門可以主要立足國內采購, 除少量高參數安全閥和調節閥需要進口之外,多數電站閥門產品國內都可以制造。另外,300MW核電站機組配套的核級閥門產品國內也可制造,并且實現了小批量出口。
02
與國外差距
截至2005年,我國閥門制造業的產品已相當于國外20世紀 90 年代初的技 術水平,少量高參數閥門與國外先進技術水平相比, 還有一定的差距。主要原因如下:
1)科技投入少。由于科技投入不足造成企業技術基礎薄弱,產品設計水平低,設計手段落后,產品開發能力差,跟不上需求領域的發展要求。
2)在技術管理上標準滯后。由于國內閥門制造業對國外先進技術標準的相繼采用和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的普及提高, 以及同國外先進技術標準的銜接等,現有的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顯得有些滯后。閥門行業執行的許多國家標準在2005年制定后長期沒有進行修訂,跟不上市場變化的需求。標準制定和修訂的滯后,也制約著行業的發展。
3)國產閥門產品還不能全面滿足國民經濟建設的需求。雖然國內閥門產品供大于求,但有些高附加值、技術含量高、制作難度大、使用條件要求苛刻的閥門產品,國內生產有困難或用戶信不過,還要依靠進口, 如電站用高參數調節閥、減壓閥和安全閥,石化、冶金設備用的高參數合金鋼閥門和金屬密封球閥等。每年大約有100多億的閥門產品需要進口為相關設備配套。另外,有些用戶和業主因國內閥門生產廠家在國家重大工程項目上缺少業績而將國內企業排斥在外,這也是導致大量國外閥門產品進入我國的原因之一。例如:在 “西氣東輸”工程主管線NPS40全焊接球閥的招標中,行業內專門制造球閥的自貢高壓閥門股份有限公司雖然購買了意大利新比隆的球閥技術,生產出了樣機,并通過了國家權威部門的嚴格評定,但最終由于沒有使用業績而未中標。
03
閥門市場前景廣闊
電力、 石油和天然氣、 石油化學工業、 煤制油、 水利建設、 城市供水等需要大量閥門產品。巨大的市場需求為我國閥門行業健康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國家 “十一五” 發展規劃指出, 到 “十一五” 末期我國電力工業裝機容量將達 6 億 kW,2020年預計全國裝機容量9億kW。按照這一規劃目標, “十一五” 期間每年新增裝機3000萬kW 以上,平均每年投資5000億元以上。煤電將主要開發高效、低污染的大型機組,60萬kW超(超)臨界機組將成為火電的主力機組。
核電站建設也需要大量閥門產品,國家已批準廣東、浙江兩套百萬千瓦核電站建設項目, “十一五” 期間平均每年要建設2~3套百萬千瓦核電站。
石油和天然氣作為重要的一次能源越來越得到國家的重視。當時預計未來10年中,將有2萬多千米的輸油、輸氣管線要建設,其中包括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跨國輸油、輸氣管線。由于天然氣是清潔能源,國家計劃繼 “西氣東輸”之后,還要建設2萬多千米的跨國輸氣管線和支線;這些工程項目大約需要2萬多臺大口徑管線球閥和中小口徑球閥平板閘閥。
石油及化學工業將會繼續保持穩定、快速發展。
煉油方面將以大型化、高效節能為主要標志,當時預計未來10年要建設10~20個千萬噸級世界規模的大型煉油廠。
乙烯是重要的基礎原料,國家要新建、改擴建一批80萬~100萬t級的大型乙烯裝置。
化纖的基礎原料PTA當時十分短缺,已批和待批的50萬~ 60萬 t/ 年大型PTA 裝置就有十幾套,其中也需要一些特殊閥門和大量普通閥門。
大型化肥裝置配套閥門較多。年產30萬 t合成氨裝置的建設為閥門行業提供了很大的市場空間。
煤化工開始起步。煤直接液化是解決我國石油資源不足的重要途徑, 很有可能形成一個新的產業。由于煤直接液化工藝介質工作溫度高、壓力高、固體顆粒含量高,因此對閥門有很高的要求。
水利建設需要大量閥門。“南水北調” 工程總投資 5000 億元,需要大量閥門。
04
閥門行業經濟指標情況
2005年,全國閥門生產企業有3500家左右,規模以上企業有1438 家,工業總產值在 1億元以上的企業有180家,在5億元以上的企業有6 家。2001-2005年總計完成工業總產值1334. 88億元,工業銷售產值 1297.14億元,主營業務收入1274.42 億元,出口交貨值300.52 億元,實現利潤總額72.36 億元。
據中國通用機械工業協會閥門分會的125家骨干會員企業上報的資料,截至2005年,工業總產值在1億元以上的企業42家。
2001-2005年,閥門行業工業總產值和工業銷售產值以平均每年30% 以上增長,利潤總額也以平均每年30%的速度增長。
05
閥門進口和出口情況
1. 閥門進口情況
這期間, 部分關鍵閥門仍然依賴進口。進口的閥門都是為重大工程相關設備配套, 用在關鍵部位的閥門, 都是技術含量高、 高參數、 新材料以及制作難度較大的閥門, 如核電用的主蒸汽隔離閥、 主蒸汽安全閥、 主給水調節閥、 穩壓器安全閥、 安全殼隔離閥等。主要進口的閥門廠商有:美國的特蓋特、 考普斯、 福斯、 里米托克;法國的伯納德、 賽比默、 格瑞斯、 艾默生、 維蘭;德國的波譜、森派、 阿達姆斯、 阿爾戈斯;英國的斯派莎克、 羅托克;韓國的三信等。
2. 閥門出口情況
2000—2005 年, 閥門出口由三部分組成:一是閥門毛坯, 二是半成品, 三是成品。在成品閥門的出口中, 第一類是單機出口, 相當一部分為貼牌產品;第二類是隨成套項目出口的閥門 (電站、 石油化工、 材料等)。
閥門出口的國家和地區有美國、 英國、 德國、 法國、 日本、 俄羅斯等。
06
企業改革情況
1. 閥門企業所有制形式變化情況
隨著行業發展, 閥門行業出現多種所有制并存的局面。2001—2003 年閥門行業中各種所有制形式的企業數量見表 5-7。其中占比較大的有 5 種形式:國有企業、 集體企業、 股份合作企業、 其他有限責任公司、 民營有限責任公司。
從發展趨勢看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所占比例每年減少;民營有限責任公司、股份合作企業所占比例有較大發展。2001—2003 年民營有限責任公司占比增加0. 7 個百分點, 外資企業增加 0. 5 個百分點, 其他有限責任公司增加 1. 5 個百分點。
2. 國企改革
改革開放以來,閥門行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特別是民營企業、股份制企業、中外合資企業,這些企業產權清晰,機制靈活,經濟增長非???,而多數國有企業變得舉步艱難。制約國有企業發展的關鍵是機制,國有企業要發展,走向市場,就必須深化改革。閥門行業重點企業逐步進行了一系列的改制、重組、并購等改革。
2003年9月26日,開封市政府決定由鄭州市鄭蝶閥門有限公司對開封高壓閥門廠進行整體并購。2004年1月6日,河南開封高壓閥門有限公司注冊成立,注冊資本為6000萬元。
大連高壓閥門廠2002年7月改制成大連大高閥門有限公司, 由外部投資人和公司領導層及全部業務骨干集資購買企業, 改制而成民營股份制企業。
蘭州高壓閥門廠2003年10月改制重組為蘭州高壓閥門有限責任公司。2005年7月,整體收購國有資產實現民營,注冊資本為2800萬元, 其地址、 商標、經營范圍均不變。
北京市閥門總廠2002年企業實行產權改革, 實現了民營化, 由幾位福建企業家共同投資收購了企業, 完成了民營股份制改制。
2005年,上海閥門廠改制為上海閥門廠有限公司,成為股份制民營企業。
蘇州高中壓閥門廠1996年實施第一次轉制,由國有、集體、職工股三部分組建股份有限公司,但由于改制未到位,企業幾年來變化不大, 步伐不快。2003年,在蘇州市政府統一規劃要求下,對企業進行二次改制,企業性質轉為民營企業。
成都閥門廠1999 年由公司員工全員持股改制為民營企業, 之后逐漸進行股份并購變更為部分骨干持股的股份制民營企業。
2003年10月, 經上海電器(集團)總公司審核批復, 同意上海良工閥門廠的改制方案, 原上海良工閥門廠正式更名為上海良工閥門廠有限公司, 由幾位福建企業家共同出資收購了企業, 完成民營股份制改制。
自貢高壓閥門廠2000年被四川禾嘉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全資收購, 實現了改制,企業成為民營企業。
1996年,沈陽高中壓閥門廠宣告破產。1997年深圳萊英達收購該廠, 1999年又放棄,交還沈陽市。2001年改制,成立了沈陽盛世高中壓閥門有限公司。
3. 民營企業區域發展情況
(1)江蘇省閥門行業民營企業發展概況 隨著國民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市場經濟逐步形成,江蘇省涌現出一批新的民營閥門企業,發展迅猛,有一定的實力與規模,已形成江蘇省閥門行業的新生力量。
蘇州地區出現的幾家閥門新企業,多數企業領導者和業務骨干都出自中核蘇閥科技實業股份公司,主要從事外貿業務。其中,蘇州紐威閥門有限公司發展最快,另外,還有道森閥門有限公司和思達德閥門有限公司, 也發展較快。江蘇北部的南通和鹽城也相繼發展起來了一些閥門企業,有的已成為 “后起之秀”,多數以國際貿易為主,貼牌生產,較大的企業產值多達數億元。
據江蘇省閥門工業協會2003年底統計,江蘇省閥門企業數達700多家, 其中民營企業有600多家。
(2)溫州地區閥門民營企業發展概況 溫州地區閥門民營企業發展于 20 世紀 80 年代后期, 從修理庫存舊閥門開始,逐漸有些小企業在家庭范圍內用一兩臺機床生產中低壓閥門。20 世紀90年代中期,溫州地區閥門民營企業快速發展,特別是永嘉甌北鎮有 “閥門一條街” 的稱號。20世紀90年代后期, 溫州的閥門民營企業完成了原始積累, 一些有膽識、 肯學習的民營企業家開始上規模、上品種、上質量、上水平, 使溫州的閥門民營企業有了質的飛躍和改變, 逐步得到用戶和行業的認同。2000年以后, 溫州的民營閥門企業已經開始考慮建立集團公司,打造龍頭企業, 產品也開始有了定向發展,即技術創新、營銷創市、成本領先, 使溫州閥門民營企業成為我國閥門行業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溫州地區先后出現了超達閥門有限公司、宣達閥門有限公司、江南閥門有限公司、 五洲閥門有限公司、慎江閥門有限公司、伯特利閥門有限公司和浙江石化閥門有限公司等規模較大的民營閥門企業,民營企業的數量達2000家左右。
2015年,溫州永嘉縣泵閥產業實現工業總產值272.6億元,外貿出口 2.51億美元。
(3)其他地區民營企業發展概況 其他地區的閥門民營企業發展不均衡,也不集中,其中河南鄭州滎陽地區是比較集中的地區,產品以中低壓閥門為主,高壓閥門產品較少,蝶閥產品比較有競爭力。
天津津南地區也是閥門民營企業發展較集中的地區,企業以村鎮辦的集體性質為主。有的企業已成為集團公司性質,閥門企業是其中一個相對獨立的子公司,如天津大站集團的大站閥門有限公司。
四川省也是閥門生產有名的地區,多數企業以生產球閥為主,閥門企業有50多家。
遼寧省沈陽—大連—鐵嶺地區也是民營閥門企業較集中地區,產品高中低壓閥門都有,但因缺少像溫州地區特別是像永嘉縣地方政府那樣的扶植、引導政策和策略,所以發展不充分,有許多企業未充分發展,處于低水平經營狀態。
07
小結
2001-2005年,閥門行業的改革發展較快,國內主要的骨干閥門企業幾乎都實現了改制,甩掉了多年積累的債務負擔,體制更加靈活,更加適應市場競爭。由于國家經濟的發展速度加快,各類工程建設項目紛紛上馬,閥門市場火爆,為閥門工業的發展注入了動力。閥門企業積極擴建廠房, 添置高端工藝裝備,開發新產品。閥門產品的國內銷售和出口都出現了較大發展,同時行業基礎更加扎實,初步具備了開發高端閥門,實現重大裝備國產化新產品開發、替代進口產品的基礎條件。2001-2005年閥門行業的
九、市場經濟下取得重大突破的十年(2006-2015年)
01
閥門行業主要經濟指標情況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 2015年我國共有規模以上閥門制造企業(年銷售收入在 2000 萬元以上的企業)1806家, 資產總額1948億元,生產閥門 994.11萬t,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566億元, 實現利潤總額172億元, 完成出口交貨值344億元。
2006-2015年,閥門行業以市場為導向,以制度創新、技術創新為主題,深化產權制度改革,更新觀念, 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在強化內部管理,調整產品結構的同時,加大技術改造力度,提高產品質量,閥門行業企業管理水平大大提高,企業規模不斷擴大,生產能力和產品設計制造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
02
推動高端閥門國產化攻關
截至2005年,閥門行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 企業數量和行業規模有了較大提高,基本具備了為國家建設工程項目配套閥門的能力,但是重大工程項目配套的高端閥門產品還幾乎全部依賴進口,嚴重影響了我國的經濟安全和國防安全。
在國家能源局的支持下,2006-2015年,閥門行業開展了核電、天然氣長輸管線、超(超)臨界火電機組等高端閥門的國產化攻關工作。
1. 大型核電關鍵閥門國產化攻關
1)背景 能源結構調整是關系到國民經濟、 全民生活、 生態環境、 不可再生資源利用的千秋萬代的大事, 受到黨中央、 國務院高度重視, 在 “十一五”規劃中, 由適度發展核電到積極發展核電, 體現了國家能源政策的重大轉變。核電是高效清潔的能源, 世界發達國家都廣泛采用核電, 但在我國要積極發展核電, 受到制約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核電的設備制造業不能滿足核電快速發展的需求, 特別是核電泵閥的設計、 制造嚴重滯后于核電建設的發展。
國家發改委高度重視核電泵閥國產化工作,為了積極推動核電泵閥的國產化工作,于2006年3月在廣州召開了核電設備國產化會議。會上,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兼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同志提出, 核電泵閥國產化是核電設備國產化的重中之重,要求國家能源局科技裝備司和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負責領導核電泵閥國產化工作,并且明確該項工作具體由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總工程師兼中國通用機械工業協會會長隋永濱同志和國家能源局科技裝備司黃鸝副司長負責。隨后成立了核電閥門國產化領導小組, 制訂了詳細的國產化方案和計劃, 連續召開了20多次專題會議,帶領專業制造廠多次走訪中核集團中國核電工程公司、中廣核工程有限公司,通過和核電業主的廣泛溝通,制訂了核電閥門國產化的任務、目標、進程、技術路線,提出了各項積極措施。
國家能源局科技裝備司和行業協會精心規劃,積極組織,全力推進, 在全國閥門行業中挑選了大連大高閥門有限公司、中核蘇閥科技實業股份公司、江蘇神通閥門有限公司和上海閥門廠有限公司等具有核電設計、制造資質和較好的核電供貨業績的企業,讓這些企業積極參與到核電閥門的國產化工作中。
2)制訂國產化攻關目標 2006年4月,國家發改委在沈陽召開了核電泵閥國產化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核電泵閥分兩步走的目標:紅沿河1號、 2號機組國產化比例40%,紅沿河3號、4號機組國產化比例達60%。
以紅沿河的第二代加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站為依托提出了分階段國產化進程
要求核一級關鍵閥門采用爭取國外技術合作、技術引進以及合作、合資生產等方式,加強國內自主研發,力爭國產化比例達到70%;核二級閥門以自主研發為主,力爭國產化比例達到80%;核三級及非核級閥門實現完全自主研發生產,國產化比例基本達到100%。
3)實施步驟及措施 首先學習借鑒國外核電建設經驗。2007年4月26日,組織了中韓核電標準交流會。邀請韓國電力協會前主席李宗勛等一行13人來華進行核電標準技術交流, 重點介紹法國RCC標準和美國 ASME 標準、韓國消化吸收國外核電先進標準技術情況及法國壓水堆核島機械設備設計和建造規則RCC-M的規定要求等。中核總、中廣核、中電投及相關核電設計院等40多家單位領導和專家出席會議。沈鼓集團、大連大高閥門有限公司、中核蘇閥科技實業股份公司和上海閥門廠有限公司等80 余家泵閥的生產企業參加了會議。
其次,為泵閥企業爭取國家資金支持,改善裝備條件。為幫助國內企業進行技術研發、技術改造,盡快提升企業技術研發能力和核電閥門生產能力建設,國家能源局組織了技術改造貼息計劃,并對大連大高閥門有限公司、沈陽盛世閥門有限公司、中核蘇閥科技實業股份公司、江蘇神通閥門有限公司等企業安排了技改專項資金的支持。在貼息計劃和技改專項資金的支持下,大連大高閥門有限公司、中核蘇閥科技實業股份公司和江蘇神通閥門有限公司等企業進行了核電閥門制造的配套生產能力建設, 增添了新裝備,為完成核電閥門國產化目標創造了條件。
再次,組織核電設計院和制造企業一起討論制訂國產化產品研制技術要求和試驗大綱及驗收大綱。
最后,新產品研制成功后,研制單位按照用戶要求做了大量有關試驗,獲得第三方的檢測報告,具備驗收條件后,由國家能源局組織有關專家進行國產化樣機鑒定。
經過幾年努力,有關企業陸續開發了一大批填補國內空白、達到國際先進技術水平的核電閥門產品。例如,中核蘇閥科技實業股份公司項目期內進行了多達25 項新產品研制開發項目, 主要有:主蒸汽隔離閥、核一級穩壓器比例噴霧閥、核一級高Cv值止回閥、核二級W型平行板閘閥、核一級高壓波紋管截止閥等;大連大高閥門有限公司、江蘇神通閥門有限公司和上海閥門廠有限公司等廠家在核電泵閥國產化項目期內也進行了大量的新產品研制開發,主要有:主蒸汽隔離閥、核一級止回閥、核一級截止閥、核一級閘閥、核級蝶閥、核級球閥、主蒸汽安全閥等。產品樣機依次通過了鑒定驗收,具備投標條件。
4)閥門國產化率獲得較大提升 有關閥門廠家通過自主研制,開發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級閥門產品,使核電閥門供貨能力得到較大的提升?! ?nbsp;
通過核電泵閥國產化項目的實施,按閥門數量統計,核島閥門國產化比例的提高較大
從上述供貨范圍中發現,核三級閥門已基本100%國產化,完成了項目的預期目標,但絕大多數的核一級、核二級關鍵閥門基本還是依賴進口。因此,雖然從數量而言,核島閥門的國產化比例已達到87. 6%,但按照價值量計算,閥門國產化比例僅為約43. 3%
據了解,通過核電泵閥國產化項目的實施,紅沿河1號與2號機組核島閥門國產化比例提升至43.3%,方家山核島閥門國產化比例提升至46.7%,較項目期初 (以嶺澳二期國產化比例6.7%做比較) 分別提高了 36.6%和40%。秦山二期擴建、寧德1號與2號機組、 陽江 1 號與 2 號機組、福清1號與2號機組等項目核島閥門國產化比例與上述情況基本相同。
5)提升了企業制造能力 通過國家貼息計劃和技術改造專項資金的支持,閥門企業進行了核電閥門配套生產能力的大力建設,新建了廠房, 添置了加工設備,完善了試驗檢測儀器,使其制造能力得到提升。中核蘇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核電閥門配套能力方面主要建造了高溫高壓試驗臺架,完善了無損檢測中心,進口了10MW回旋加速器等。大連大高閥門有限公司進行了設計分析手段的升級建設,添置大型CAE分析軟件,引進CAE分析人才, 加快了新產品的研制進度。江蘇神通閥門有限公司進行了核電車間技術改造,使裝備水平上了一個新的臺階。上海閥門廠有限公司改造升級了安全閥熱態試驗臺架,為核電安全閥開發創造了條件。
6)獲得一批技術成果 在核電泵閥國產化項目期內,大連大高閥門有限公司、中核蘇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蘇神通閥門有限公司和上海閥門廠有限公司等核電閥門生產企業加大了自主研發力度,形成了一大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產品。其中,中核蘇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制開發了 38 臺核電閥門樣機,大連大高閥門有限公司研制開發了 22 項新產品,江蘇神通閥門有限公司研制開發了20余項新產品。很多產品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封鎖,獲得省級及國家級科技獎數十項,為核電設備國產化比例的提高做出了貢獻。
7)完善了核電隊伍建設 截至2015年,國內獲得國家核安全局頒發的民用核承壓設備設計、制造資格許可證的閥門廠家共有約20家。其中,大連大高閥門有限公司和中核蘇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還先后取得了 ASME N&NPt 證書,上海閥門廠股份有限公司、吳江東吳機械有限公司、上海自動化儀表七廠、上海閥門五廠有限公司、浙江三方閥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一核閥門有限公司等也更加嚴格地按國際標準進行核電閥門的設計、生產、檢驗和試驗,極大地提升了核電閥門的質保管理水平。
同時各個廠家都在核電隊伍建設上狠下功夫,培養了一大批核電閥門設計、工藝、加工、質保管理、焊接、熱處理、檢驗和試驗等方面的專業人才。
8)三代核電閥門攻關取得成果 在二代加機組的核級閥門國產化基礎上,有關企業進行了第三代核電站AP1000和EPR的閥門研制,明確了研制項目,制訂了研制計劃。
大連大高閥門有限公司和中核蘇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分別研制成功了
AP1000的主蒸汽隔離閥、主給水隔離閥、核一級高壓楔式閘閥和AP1000 爆破閥,以及高溫氣冷堆的主蒸汽隔離閥、爆破閥、止回閥、核一級氣動截止閥等。
上海閥門廠股份有限公司研制成功了主蒸汽安全閥和穩壓器安全閥,其樣機通過了國家級鑒定。
2. 長輸管線大口徑球閥國產化攻關
我國全焊接管線球閥國產化也是從2000年之后開始的。2000年西氣東輸一線正式啟動。根據國家機械工業局 “機管〔2000〕287號文”,在北京召開了西氣東輸工程物資裝備國產化會議,閥門制造商上海耐萊斯·詹姆斯伯雷閥門有限公司(現為上海電氣閥門有限公司)和自貢高壓閥門廠參加了會議。2002年自貢高壓閥門廠獲得國債貸款,向美國GE公司所屬意大利新比隆公司引進全焊接管線球閥技術與裝備,2003年試制成功全焊接球閥,并向國內供貨。2003年上海耐萊斯·詹姆斯伯雷閥門有限公司獲得500萬元國債貸款,整合上海市資源優勢,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于2005年自行研究開發成功NPS20、Class600全焊接管線球閥,擁有自主的知識產權,并向國內供貨。
2007年12月,西氣東輸二線正式啟動。中石油在北京召開了全焊接大型管線球閥國際招標技術研討會,國際上著名供貨商與國內上海耐萊斯·詹姆斯伯雷、自貢高壓閥門有限公司、成都成高閥門有限公司參加了會議。
2008年10月13日,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受國家能源局委托,在北京召開了西氣東輸二線工程關鍵設備國產化方案論證會,安排了NPS40、NPS48,Class600、Class900 大型全焊接管線球閥國產化計劃。2009 年4月, 國家能源局在沈陽召開了天然氣長輸管道關鍵設備國產化工作會議, 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同志、國家能源局科技裝備司黃鸝副司長、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隋永濱總工程師和中石油有關領導出席了會議。NPS40、NPS48,Class600、Class900 大型全焊接管線球閥研制正式立項。該項目的立項對降低西氣東輸工程造價, 保證國家能源安全供應, 振興裝備制造業具有重要的意義。
2009年7月, 國家能源局委托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在北京組織召開了長輸管線關鍵設備國產化實施方案研討會。討論編制了 《高壓大口徑全焊接球閥國產化試制技術條件》。
2009年9月,國家發改委和國家能源局成立了長輸管線關鍵設備國產化領導小組,張國寶局長任組長,隋永濱會長和黃鸝副司長任副組長。2009年11月23日,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了天然氣長輸管線關鍵設備國產化研制工作啟動暨簽約儀式。中石油集團與上海耐萊斯·詹姆斯伯雷閥門有限公司、成都成高閥門有限公司和五洲閥門有限公司簽訂了NPS40、 NPS48,Class600、Class900 各10臺全焊接閥體管線球閥技術開發合同。2010 年5月30日,上述三家企業完成了30臺大口徑全焊接管線球閥的制造。
2010年7月16日-21日,國家能源局在上海耐萊斯·詹姆斯伯雷閥門有限公司、成都成高閥門有限公司和五洲閥門有限公司分別主持召開了大型高壓大口徑全焊接球閥研制合同產品的出廠鑒定暨驗收會。圖 5-7所示為大型高壓大口徑全焊接球閥。三家研制的新產品通過了出廠鑒定暨驗收。與會專家一致認為 “設計技術與工藝裝備先進, 質保體系健全,具備高壓大口徑全焊接管線球閥批量生產的能力”。這標志著我國已經有3家閥門企業開發成功NPS40、NPS48,Class600、Class900 全焊接球閥,所有技術性能指標均滿足了西氣東輸主干線的要求,填補了國內空白,產品已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可以批量生產。
2015年7月16-20日,大連大高閥門有限公司等11家閥門企業生產的NPS40、NPS48,Class600、Class900全焊接球閥也通過了國家能源局組織的樣機鑒定。
2015年,上海電氣閥門有限公司、 五洲閥門有限公司和成高閥門有限公司又開發成功了NPS56、Class900 全焊接大口徑球閥。2015年10 月, 通過國家能源局組織的樣機鑒定,并于2017年5月在新疆煙墩完成工業性運行試驗。至此,球形殼體NPS56、Class900 全焊接管線球閥的試制和工業性運行試驗成功, 產品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可以在中俄天然氣管線東段和西氣東輸四線、五線、六線上應用。這標志著全焊接大口徑管線球閥全部實現了國產化。
3. 超 (超) 臨界火電關鍵閥門國產化攻關
1)任務背景和目標 一封反映火電閥門大量進口的人民來信得到了中央有關領導的關注,要求借鑒核電泵閥設備國產化的經驗,推進超 (超)臨界火電機組閥門國產化。國家相關部門明確該工作由國家能源局科技裝備司負責牽頭。
2010年2月,國家能源局科技裝備司委托中國通用機械工業協會帶隊前往華東電力設計院和大型火電廠調研。隨后,多次組織閥門企業召開超(超)臨界火電站關鍵閥門國產化現狀討論會,并編制了《關于推進超(超)臨界火電站閥門國產化的報告》和《超(超)臨界火電閥門國產化實施方案》。
依據超(超)臨界火電關鍵閥門的攻關難度以及業績情況, 將火電閥門分為三類:第一類閥門是國內已有業績或已經有出口交貨業績的, 共計5種,可直接訂貨;第二類閥門是已有樣機并已通過鑒定但無業績的閥門,或正在進行樣機研制且需再做試驗和鑒定后,要在依托工程應用的閥門,共計7種;第三類閥門是技術難度最大,需要技術攻關,樣機研制、試驗和鑒定后,要在后續依托工程應用的。計劃通過2~3年的攻關,使絕大部分超(超)臨界火電關鍵閥門實現國產化,國產化率達到 85%左右。
2)啟動會和協調會 2010年8月26日, 國家能源局在北京主持召開超(超)臨界火電機組關鍵閥門國產化座談會。
2010 年9月13日, 國家能源局在北京主持召開超 (超) 臨界火電機組第二類關鍵閥門國產化啟動會。電力集團公司、 依托工程電廠、 相關電力設計院、 發電設備主機制造集團及閥門制造企業參加了會議。與會人員經充分討論后認為已具備超 (超) 臨界關鍵閥門國產化條件。會議討論了 《超 (超) 臨界火電機組關鍵閥門國產化實施方案》;成立了領導小組和專家組, 隋永濱會長任專家組長;將國產化工作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開展第二類關鍵閥門研制工作, 第二階段開展第三類關鍵閥門研制工作;決定組織國內優秀閥門制造企業、 依托工程電廠、 電力設計研究院、 主機廠聯合開展超 (超) 臨界關鍵閥門國產化攻關。
2010 年10月8日, 國家能源局下發了 “國能科技 〔2010〕 335 號” 文件——《國家能源局關于印發 <超> 的通知》。
2010年11月22日, 國家能源局在北京主持召開了超 (超) 臨界火電機組關鍵閥門國產化第一次工作協調會議。參加會議的有國家能源局科技裝備司、6個相關發電集團公司、5個依托工程項目單位、相關電力設計院、3大發電設備主機制造集團、中國通用機械工業協會及閥門制造企業等 30 余家單位的代表共計100余人。中國通用機械工業協會代表閥門制造行業根據 《超(超)臨界火電機組關鍵閥門國產化實施方案》,介紹了第一類閥門業績和第二類關鍵閥門的研制方案。會議討論了第一類閥門的訂貨意向和第二類閥門的聯合研發事宜,明確安排了推進超 (超) 臨界火電機組關鍵閥門國產化的步驟和時間計劃。國家能源局委托中國通用機械工業協會負責組織制造企業和設計院及用戶單位開展聯合攻關, 并協調招標工作。
2010年12月6日, 國家能源局下發了 “國能科技〔2010〕392 號” 文件——《國家能源局關于超 (超) 臨界火電機組關鍵閥門國產化第一次工作會議紀要》。
2010年12月14-25日, 國家能源局委托中國通用機械工業協會組織閥門制造企業, 在北京、南京、重慶和鄭州等地,與發電集團、 示范電廠、設計院、主機廠等一起,分別召開了六次超 (超) 臨界火電機組關鍵閥門國產化第二階段工作協調會。會議確定了每一依托項目第一類閥門采購清單,協商了第二類閥門聯合研發項目和聯合研發協議草案;主機廠、設計院和業主單位配合整理并提供了第一類閥門清單和第二類相關閥門技術規格書;編制了22份聯合研發協議、9份試驗大綱、9份鑒定大綱。
2011年1月27日,南通電廠2X1000MW 超(超)臨界火電機組關鍵閥門聯合研發協議簽字會議在北京召開。
2011年1-3月,國家能源局委托中國通用機械工業協會組織發電集團、示范電廠、主機廠、設計院及閥門制造企業,在哈爾濱、北京等地多次開會討論試驗大綱、鑒定大綱、技術規范書和聯合研發協議。
3)簽訂聯合研發協議 2011年4月29日, 超(超) 臨界火電機組關鍵閥門及四大管道聯合研發協議簽約儀式在北京召開, 國內17家閥門制造企業與示范電廠、主機廠、設計院簽訂了聯合研發協議。
4)爭取國家財政支持 根據財政部 《可再生能源發展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財建〔2006〕237號) 和財政部、原國家計委、原國家經貿委、科技部《產業技術研究與開發資金管理辦法》(財建〔2002〕30 號)等有關規定,中央財政安排資金對能源應用技術研究及工程示范項目給予適當支持。為此,國家能源局、財政部于2011年 6月1日在北京組織召開了國家能源應用技術研究及示范項目課題評審會議,其中超(超) 臨界火電機組關鍵閥門國產化技術研究及應用示范項目獲得了2959萬元經費支持,經費分給了相關閥門企業,針對超(超) 臨界閥門材料、結構與應力分析、關鍵部件研究、試驗技術等進行攻關。
5)多次召開工作協調會 2011年6月20日, 超(超)臨界火電機組關鍵閥門國產化工作協調會議在北京召開。
2011年6月29-30日,超(超)臨界火電機組國產化關鍵閥門設計方案評審會在北京召開。設計方案評審會上,來自重慶合川雙槐電廠、河南三門峽電廠、江蘇句容電廠、河南焦作電廠、江蘇南通電廠、上海電氣、 華東電力設計院、西南電力設計院、東方汽輪機廠的9位專家組成員對17 家閥門企業的產品設計方案進行了評審,專家組一致認為設計方案合理, 可以進行樣機制造。
2011年9 月8日, 在北京召開了重慶合川雙槐電廠二期擴建工程招標工作協調會議。
2011年11月3日,在北京召開了超(超)臨界火電機組關鍵閥門國產化工作協調會議。會議了解了閥門研制進度情況,討論了閥門樣機鑒定大綱, 安排了樣機鑒定計劃。
6)二類關鍵閥門樣機鑒定會 2011年12月7日、 12月25日, 2012年1月7日及 2012年3月24日分別在上海、開封、大連和北京組織召開了超 (超)臨界火電機組第二類關鍵閥門國產化樣機鑒定會,15家閥門制造企業的86臺樣機通過專家組的鑒定。專家組一致認為,樣機結構設計合理, 符合技術規范要求,填補國內空白,主要技術性能指標達到國內領先水平,部分產品達到國際同等水平。
7)三類關鍵閥門國產化攻關 2012年8月30日,在北京召開了第三類關鍵閥門國產化啟動會,會議總結了超(超)臨界火電機組第一、二類關鍵閥門國產化工作經驗,對在前一階段國產化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工程技術人員頒發了獎牌和獎勵證書,布置了第三類閥門的國產化方案和下一步工作任務。
2012年10月10日, 國家能源局下發了 “國能科技〔2012〕317號” 文件-《國家能源局關于進一步做好超 (超) 臨界火電機組第三類關鍵閥門國產化工作的通知》。文件明確了華能長興電廠等5 個電廠的10 臺超 (超) 臨界火電機組為第三類關鍵閥門國產化的示范工程及國產化任務分工。
2012 年11月16日在北京召開了超 (超) 臨界火電機組第三類關鍵閥門第一次工作會議, 承擔聯合研發任務的電廠、主機廠、設計院及閥門制造企業共計28個單位的 70多位主要領導和技術負責人參加了會議。會議共同討論了第三類關鍵閥門共計9種樣機的技術規范、樣機參數、試驗大綱以及聯合研發協議。
2012年12月24日,超(超)臨界火電機組第三類關鍵閥門國產化聯合研發協議簽約儀式在北京舉行。在領導和用戶的見證下,項目依托電廠、主機廠、設計院及閥門制造企業共同正式簽署了聯合研發協議?!?nbsp;
2013年2月4日和4月22日, 在北京分別組織召開了兩次超 (超) 臨界火電機組國產化第三類關鍵閥門設計方案評審會, 15家閥門企業的 9 種 11 臺第三類關鍵閥門樣機的設計方案通過評審。
2013年12月3日-5日與2014年2月17日, 分別在哈爾濱和北京組織召開了超(超)臨界火電機組第三類關鍵閥門國產化樣機鑒定會,9家閥門制造企業的30臺第三類關鍵閥門樣機通過專家組的鑒定。專家組一致認為,研制的樣機結構設計合理,符合技術規范要求,填補國內空白,主要技術性能指標達到國際同等先進水平。
8)召開驗收總結會 2014年6月26日,國家能源局在江蘇句容電廠召開超(超)臨界火電機組關鍵設備國產化階段驗收總結會。
會議總結了超(超)臨界火電機組關鍵閥門國產化成果。通過幾年的攻關,行業企業研制成功8種合計86臺第二類關鍵閥門樣機和5種合計30臺第三類關鍵閥門樣機,并通過了相關試驗考核和鑒定,并且已在依托工程中安裝使用。其中,在江蘇南通電廠、江蘇句容電廠和浙江長興電廠等8個已經發電的示范電廠使用的國產化閥門產品都順利使用兩年以上時間,使用狀況良好。包括再熱器安全閥、主蒸汽閘閥、高加三通閥、小汽機電動蝶閥、主蒸汽安全閥、電磁泄放閥、鍋爐與汽機調節閥等共3類、17 種關鍵閥門已在電廠應用,替代進口產品,完成了預定的國產化率 85%的目標。
4. 石油化工關鍵閥門國產化
1)化纖、 PTA 裝置專用閥門國產化 化纖工業的原料對苯二甲酸簡稱 PTA。20世紀80年代初,為加速化纖工業的發展,中石化從日本三井公司引進了全套PTA裝置 (第一條生產線在北京燕山石化投產),PTA裝置中的閥門全部隨裝置進口。上海開維喜閥門有限公司等企業, 積極開展PTA裝置閥門的國產化研制, 相繼試制成功鈦合金控制閥、鈦合金柱塞閥、碳石墨側裝式和上裝式球閥、鈦合金多通道熔體閥,滿足了PTA裝置國產化的需要。
30 多年來,PTA產能從7.5萬t/ 年發展至4600萬t/ 年,已全部采用國產閥門,實現了國產化,并制定了相關的技術標準,包括JB/ T 11489-2013《放料用截止閥》、 JB/ T 12526-2015《工業閥門柱塞閥》 和 JB/ T12954-2016《多通柱塞閥》等。
2)24 通旋轉閥國產化 1992年,上海漢威特種閥門有限公司研制成功24通旋轉閥,并申請了3項發明專利和10項實用新型專利;2012年,通過由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組織的科技成果暨工業化應用鑒定,獲國家科技成果二等獎。我國成為全球第二個能生產24通旋轉閥的國家, 該產品成功用于常青樹技術公司二乙烯原料預處理單元,模擬移動床工藝。
3)汽油催化吸附脫硫裝置球閥國產化 2005年,中石化采用美國康菲公司的汽油催化吸附脫硫技術,并于2007年在北京燕山石化建成第一套汽油催化吸附裝置。裝置中的閥門采用美國Mogas、加拿大Gosco的金屬密封球閥。上海開維喜閥門公司成功研制了汽油催化吸附脫硫裝置球閥,并于2011年9月在北京通過了中石化科技部組織的國產化成果鑒定。
4)連續重整裝置用催化劑金屬密封球閥國產化 上海開維喜閥門有限公司研制的金屬密封球閥,在中石化北海煉化有限責任公司連續重整裝置上進行工業性運行試驗,取得成功。2012年11月,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在上海主持召開科技成果鑒定,專家認為上海開維喜閥門有限公司研制的催化劑耐磨球閥總體技術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目前該產品在全國多套裝置上服役, 已有 3000 臺以上的銷售業績。
5)加氫裝置關鍵閥門國產化 中核蘇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連大高閥門有限公司、蘭州高壓閥門有限公司和上海開維喜閥門集團有限公司等企業在加氫閘閥和截止閥國產化方面取得突出業績后,上海開維喜閥門有限公司于2012年開始與中國石化廣州分公司、中國石化工程建設有限公司、中石化洛陽工程建設公司和合肥通用機械研究院聯合研制 NPS8、Class1500加氫裝置軌道球閥。樣機研制成功后,在廣州加氫裝置上進行了兩年工業性運行試驗。2015年8月,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在上海主持召開了上海開維喜閥門有限公司研制的 NPS2~NPS16、Class900 高壓臨氫軌道球閥新產品鑒定會, 鑒定認為該產品填補國內空白, 具備批量生產能力。目前該產品已在多套加氫裝置上服役, 數量超過2500 臺。
5. 煤化工專用閥門國產化
2013年7月,國家能源局會同中國通用機械工業協會組織召開了煤化工關鍵設備國產化工作會議。浙江超達閥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開維喜閥門有限公司、上海弘盛特種閥門制造股份公司、雷蒙德 (北京) 閥門有限公司等閥門企業參加了會議。行業企業先后對煤氣化裝置上的閥門進行攻關,研制成功氧氣切斷閥、氧氣調節閥、氧氣放空閥、煤粉三通閥、鎖渣閥、煤漿切斷閥、黑水閥、黑灰水閃蒸調節閥、 分子篩切斷閥等金屬密封球閥,這些閥門產品全部研制成功。
6. 輸油管道關鍵閥門國產化攻關
2011 年, 中石油集團將油氣管道關鍵設備國產化作為集團科技攻關課題開展國產化攻關工作,攻關產品包括 NPS56、Class900大口徑球閥,軌道式強制密封閥,軸流式止回閥,壓力平衡式旋塞閥,調節閥,電動執行機構,電液聯動執行機構和氣液聯動執行機構等。由上海電氣閥門有限公司、成都成高閥門有限公司、 五洲閥門有限公司、四川精控閥門有限公司、雷蒙德(北京)閥門制造有限公司、重慶川儀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天津??颂販y控技術有限公司、成都中寰流體控制設備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參與了新產品研制攻關。該項目于2014年和2015年陸續通過驗收, 部分新產品通過鑒定后應用于依托工程。
7. 航天工業閥門的攻關
航天工業閥門的研制攻關從 20 世紀 50 年代開始一直至今。
1972 年,原上海第二石油機械廠生產了不銹鋼固定球球閥,原上海閥門七廠生產了不銹鋼浮動球球閥;蘭州高壓閥門廠試制成功超高壓氣動放空閥,該產品可用于氫氧發動機氫氧燃燒艙的安全泄放;2004年,浙江石化閥門有限公司研制成功超高溫、高壓截止閥型熱閥,該產品安裝在超高速(12 馬赫)的風洞裝置中;北京航天十一所研制了大量火箭發動機專用閥門和安全閥;2013年和2015年, 蘭州高壓閥門有限公司研制成功的航天工程用氧氣閥門和 1500℃高溫高壓閥門先后通過用戶驗收。
8. 海底閥門的攻關
2008 年,上海漢威閥門有限公司率先研制了海底管線閥。2016年, 上海漢威閥門有限公司和蘇州紐威閥門有限公司試制成功NPS8、Class2500海底球閥,并通過了API17D、API6D和API6DSS標準的性能測試,產品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滿足了國內海洋工程的使用要求。
9. 閥門執行機構的國產化攻關
我國閥門執行機構的發展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20世紀 60-70年代的起步階段、20世紀80-90年代的逐步成長階段和2000年之后的發展壯大階段。天津第二通用機械廠曾引進美國的 “里米托克” 技術,揚州電力設備修造廠曾引進德國西門子公司技術,經過消化吸收和再創新,開發出大量電動執行機構。隨著國民經濟發展,特別是大型火電、核電、冶金、石油化工裝置及天然氣長輸管線建設,對閥門執行機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03年,常州電站輔機股份有限公司根據《1000MW核級電動快關閥電動裝置設計任務》的要求,完成了第三代HZD型多回轉核級閥門電動裝置、HQB型部分回轉閥門電動裝置4個規格、4臺樣機的研制任務。2005年5月, 樣機通過了由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組織專家進行的產品鑒定。
2004年,揚州電力設備修造廠開發了核級電動快關閘閥電動裝置。2005年4月,研發的帶緩沖裝置的 1E 級閥門電動裝置通過了由中國核學會和國家電網公司江蘇省電力公司共同主持的樣機評審。
2005年,揚州電力設備修造廠完成了智能變頻電動執行機構樣機試制。
2008年4月,揚州電力設備修造廠研發的小轉矩多回轉SDZH核級閥門電動裝置通過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主持的新產品鑒定。SDZH核級閥門電動裝置的研發成功,滿足了二代及二代加核電機組的使用要求。
2009年,常州電站輔機股份有限公司研制了 HQJ系列核電廠1E級閥門氣動裝置(K3類型),并嚴格按照美國標準 IEEE382試驗要求,進行了一系列的試驗。2009年,該裝置通過了由中國核能協會組織相關專家進行的產品鑒定。
2012年,揚州電力設備修造廠與上海核工程研究設計院合作,共同開展CAP1400核級電動裝置的研制。2016年,CAP1400 核級電動裝置通過了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組織的科技成果鑒定。
2012年10月,常州電站輔機股份有限公司與上海核工程研究設計院簽訂了大型先進壓水堆核電站國家重大科技專項CAP1400核級閥門用 1E 級直流電動裝置研制(220V,60 年壽命)的技術開發合同。2016年,完成了HD-Z多回轉直流閥門電動裝置和HD-Q部分回轉直流閥門電動裝置兩個系列4臺樣機的研制任務。2016年8月,樣機通過了由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組織專家進行的產品鑒定,該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
2014 年,超 (超) 臨界火電站關鍵閥門執行機構的國產化也列入日程。編制了《推進超(超)臨界火電機組閥門執行機構國產化方案》, 產品包括電動執行機構和氣電執行機構,并選擇了江蘇句容電廠二期項目作為依托項目。揚州電力修造廠有限公司、常州電站輔機股份有限公司、 揚州恒春電子科技公司、大連亨利測控儀表工程有限公司等8 個企業參與了超 (超)臨界火電站關鍵閥門執行機構的國產化攻關。2015年9月8日, 江蘇句容電廠與閥門執行機構研制單位簽訂了聯合研發協議。2016年,研制樣機通過了鑒定驗收。
2011年,中石油與成都中寰流體控制設備股份有限公司、天津??颂販y控技術有限公司等幾家閥門執行機構制造企業簽署了NPS56、Class900 大口徑球閥執行機構 (包括電動執行機構和氣液聯動執行機構)研發協議。2017年,該項目通過鑒定驗收。
03
行業裝備水平得到提升
2006-2015年,閥門行業一大批企業在技術改造和裝備升級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大部分企業增加了數控機床和加工中心。通過對設計手段、加工裝備的提升改造,為企業的產品結構調整和升級,轉變企業發展方式提供了裝備保障。
同時,閥門制造業結合核電、天然氣長輸管線、超(超)臨界火電國產化需要,在試驗條件和檢測儀器等方面進行了大規模改造,全面提升了閥門行業的整體試驗檢測裝備水平?!?/span>
04
試驗檢測條件得到改善
20世紀80年代,合肥通用機械研究院建立了機械工業閥門產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
21世紀初,溫州建立了國家泵閥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主要從事各類閥門產品的性能及安全檢測。
2011年6月,國家承壓閥門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 (河南)籌建;2012年2月,獲得中國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的授權;2012年12 月,國家質檢總局對國家承壓閥門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河南) 能力建設進行了現場驗收。
05
質量管理及標準化工作得到強化
2006-2015年, 承擔國家重大技術裝備的重點骨干企業的質量意識進一步增強,標準化工作也得到強化。
承擔核電裝備國產化的閥門制造企業根據全國民用核安全設備經驗反饋現場會對核安全大檢查的相關要求,對核電設備設計、制造整個流程全面開展了核安全自查活動。對在自查中發現的問題做到邊查邊改, 立行立改。通過自查活動,梳理了企業在質量管理過程中的薄弱環節,進一步完善了企業的質量管理制度,對檢查活動中發現的問題,通過制訂整改措施并落實到位,質量意識得到了進一步提高,提升了企業的核安全文化;基本形成了 “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人負責,凡事有人驗證,凡事有據可查” 的核安全理念,提升了企業整體質量管理水平,使產品的質量得到保證。
企業在提高產品質量的同時,也更加注重標準化工作:一是積極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 如美國ASME、ANSI、ASTM、MSS、API 標準,歐洲的EN標準,英國BS標準,法國Rcc標準,德國DIN標準, 日本JIS 標準等;二是積極參與閥門各類標準制定和修訂工作,推動了閥門行業整體水平提升。經過近年來的不斷優化和完善, 我國閥門標準趨于成熟和完善,滿足了產品研發及用戶的需求。
2014年10月,全國閥門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組織代表團參加了國際標準化技術委員會 ISO/ TC 153 會議。
2015年9月,全國閥門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再次組織代表團參加了國際標準化技術委員會ISO/ TC 153會議,獲得了《工業閥門電動裝置一般要求》 的編制機會。
截至2015年底,第四屆全國閥門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共負責制定或修訂標準100多項,其中批準發布國家標準33項,行業標準86項,6項完成報批。
另外,閥門行業積極做好閥門產品 “三化” 工作。通過結構優化及設計改進,實現了閥門重要零件 (如閥體、 閥蓋、 閥桿和閘板等) 的 “三化”,使閥門零件標準化系數大大提高。產品零部件的 “三化” 提高了設計工作效率, 縮短了設計工時和出圖周期,并推動了工藝文件的規范化和標準化。
06
上市融資步伐加快
閥門行業企業在完成股份制改造的基礎上,為拓寬融資渠道,謀求更大發展,一批企業登陸國內資本市場。繼中核蘇閥(1997年)、廣東明珠 (2001年)、湖北洪城 (2001年)上市之后, 2010年江蘇神通閥門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中小板成功上市,2014年蘇州紐威閥門股份有限公司在上交所成功上市,2015年蘇州道森閥門股份公司在上交所上市,另有上海閥門廠股份有限公司等幾家企業在 “新三板” 成功掛牌。這些企業通過上市一方面解決了發展所需要的資金,減輕了對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的依賴,降低了資金使用成本;另一方面大幅度地提高了企業知名度,增強了品牌效應,積聚了企業的無形資產,企業的經營管理更加規范和公開透明,為企業的長遠健康發展引入良好機制,開拓了更大發展空間。
07
向現代制造服務業轉型升級
2015年,國務院發布《中國制造2025》,文中提出,要堅持把結構調整作為建設制造強國的關鍵環節,推動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笆濉?期間,伴隨制造業轉型的步伐,越來越多的行業企業開始嘗試由純制造業向制造 +制造服務業轉變,開展增值服務,承接維修服務業務,充分利用了企業的專業人才優勢和生產加工能力,大大提高了產品的附加值。
08
行業協會發揮橋梁紐帶作用
1. 參與閥門國產化組織工作
這期間,國家能源局等有關部委委托行業協會參與組織了大型核電、 超(超)臨界火電、長輸管線、現代煤化工、LNG裝置用閥門的國產化工作。
2. 舉辦展覽會, 展示行業成就
2006年,在北京展覽館成功舉辦了2006年第三屆中國國際流體機械展覽會;2008年,在北京國際展覽中心成功舉辦了2008年第四屆中國國際流體機械展覽會;2010年,在北京展覽館成功舉辦了2010年第五屆中國國際流體機械展覽會;2012年,在上海世博展覽館成功舉辦了2012年第六屆中國國際流體機械展覽會;2014年,在上海世博展覽館成功舉辦了2014年第七屆中國國際流體機械展覽會;2016年,在上海世博展覽館成功舉辦了2016 年第八屆中國國際流體機械展覽會。
另外,2016年5月,在印尼首都雅加達舉辦了首屆中國國際 (印尼) 流體機械展覽會,一批國內外閥門及配套企業參加了展覽會,展覽會取得了成功。
3. 舉辦中國國際閥門論壇
2006年,在北京舉辦了2006首屆中國國際閥門論壇。之后,于2008年、2010年、2012年和 2016年分別舉辦了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和第五屆中國國際閥門論壇。先后編印 4 期論文集, 收錄論文共計160多篇。
4. 開展國際交流活動
協會多次組織赴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 俄羅斯、日本和韓國考察交流,就閥門市場前景、產品研發、新材料、新工藝和企業管理進行了廣泛的交流和探討。這些國際交流活動對行業發展具有啟發作用。
5. 開展培訓及其他活動
協會多次舉辦閥門設計、標準與工藝技術培訓活動;多次召開價格座談會,加強行業自律工作,引導行業的有序競爭;積極開展統計和年鑒編制工作,參與國家產業政策討論和修改,編制了閥門行業 “十二五” 和 “十三五” 發展規劃,引導行業技術進步與健康發展。
6. 加強協會自身建設
在中國通用機械工業協會的指導下, 閥門分會加強協會自身組織建設, 實現了秘書處工作人員的知識化、 年輕化和職業化, 提高了協會的服務能力和行業的凝聚力。
2005年11月19日,中國通用機械工業協會的閥門分會在福建省廈門市召開了第五屆會員大會,選舉產生了第五屆理事會。會議選舉通過了河南開封高壓閥門有限公司房四平董事長擔任理事長,中核蘇閥科技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張宗列和宣達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葉際宣擔任常務副理事長,成都乘風閥門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丁騏等15人為副理事長,宋銀立擔任秘書長。
2010年3月20日,中國通用機械工業協會的閥門分會在杭州召開第六屆會員大會,選舉產生了第六屆理事會。會議選舉大連大高閥門有限公司于傳奇董事長擔任理事長,中核蘇閥科技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張宗列常務副總經理和宣達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葉際宣董事長擔任常務副理事長,成都乘風閥門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丁騏董事長、蘇州紐威閥門有限公司王保慶董事長、上海閥門廠有限公司王建克董事長、湖北洪城通用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王洪運董事長、浙江超達閥門股份有限公司王漢洲董事長、慎江閥門有限公司葉旭強董事長、中國通用機械工業協會宋銀立副秘書長、上海耐萊斯·詹姆斯伯雷閥門有限公司李仲光總經理、蘭州高壓閥門有限公司陳清流董事長、五洲閥門有限公司陳錦法總經理、江蘇神通閥門股份有限公司吳建新董事長、哈電集團哈爾濱電站閥門有限公司鄒世浩總經
理、 河南開封高壓閥門有限公司房四平董事長、山東益都閥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洪金枝董事長、江南閥門有限公司黃作興董事長、合肥通用機械研究院閥門所黃明亞所長、北京市閥門總廠(集團)有限公司辜文實董事長和四川飛球(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樊平董事長等18人為副理事長, 宋銀立(副理事長)兼任秘書長。
行業協會不斷壯大,截至2016年底,會員數近500家,會員涵蓋大學、設計研究院、閥門制造企業和閥門執行機構及閥門有關配套件企業, 包括了全部行業內資骨干企業和合資、外資企業, 代表性增強。
09
小結
2006-2015年,是我國閥門行業歷史上進步最大、實現質的跨越的時期。
行業規模已經居于世界第一,成為世界第一閥門生產大國。
在國家發改委、 能源局的領導下,行業協會充分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骨干閥門企業積極參與,緊緊依托重大能源工程建設項目, 集中力量研制大型核電、超(超) 臨界火電、油氣長輸管線、大型 LNG、大型現代煤化工項目等重點領域的關鍵閥門,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百萬千瓦核電、 超 (超) 臨界火電和千萬噸煉油裝置、 大型煤化工項目以及長輸管道配套閥門所需的閥門產品80%以上可以國內配套, 部分領域具備100%供貨能力;從裝備水平、 研發能力和企業管理各個方面有了極大提升, 閥門行業整體水平實現了質的跨越, 縮小了與國外的差距。
受區域經濟、 資金、 技術、 人力、 交通和配套能力等因素影響, 我國閥門制造產業主要集中分布于工業相對發達地區。按照產值和銷售收入排在前 10 位的省市有:江蘇省、 浙江省、 上海市、 天津市、 河南省、 山東省、 遼寧省、 福建省、 四川省和河北省, 安徽省、 黑龍江省、 湖南省、 廣東省、 甘肅省和寧夏回族自治區也有部分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優秀閥門企業。
十、結束語
我國閥門行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 尤其經過近十余年的連續高速增長, 已經成為全球閥門制造大國, 通用閥門制造中心。行業的裝備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閥門產品配套能力取得重大突破, 百萬千瓦核電、 火電和千萬噸煉油裝置以及大型煤化工項目配套所需的閥門產品 80% 以上可以國內配套, 部分領域具備100%供貨能力。
我國閥門行業已實現自主配套。閥門行業的配套完整性是世界其他國家不可比的, 有些國外著名廠商也從中國采購鑄件、 球、 墊片等閥門零配件。例如:專業生產球閥球體的企業有球豹閥門有限公司和溫州瑞球閥門有限公司;專業生產閥門鑄鋼件的企業有安徽應流鑄造有限公司、 江蘇萬恒鑄業有限公司和中核蘇閥恒店鑄造有限公司;專業生產填料墊片 (密封件) 的企業有寧波天生密封件有限公司、 蘇州寶驊密封件有限公司和洛陽享盛密封件有限公司;專業生產閥門試驗裝置的企業有上海增欣機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蘇州思創科技有限公司;專業生產閥門鍛鋼件的企業有蘇州東吳鍛件有限公司。
但隨著全球金融危機和我國宏觀經濟增速放緩, 閥門行業結束了連續多年高速發展的態勢。同時, 由于企業競爭加劇, 閥門行業呈現出專業化和規?;⒋娴母偁幠J?。面臨的形勢是, 今后閥門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 并呈現兩極化特點:一般通用閥門的競爭將更加激烈, 許多閥門企業參與同一個項目的競爭;高端閥門國產化難度依然很大。由于閥門行業競爭的無序性, 表現在價格的惡性競爭方面, 目前我國通用閥門產品的市場價格長期在低位運行。再加上受世界宏觀經濟形勢影響, 國內外許多一般性項目消減、 暫緩或取消, 常規閥門市場需求量銳減, 導致本身已經處于無序、 壓價狀態下的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 尤其體現在價格競爭方面, 導致行業進入微利時代。
雖然閥門國產化取得一定成績, 但是技術含量高的關鍵閥門還需進口, 如核島部分的閥門、 火電機組的主蒸汽調節閥、 主蒸汽安全閥、 天然氣調壓裝置用的軸流式調節閥、 油品管路用的迷宮式調節閥等。我國閥門行業還需要加強內部管理, 提高創新能力, 開發市場急需的高端產品, 實現供給側改革。
閥門行業面對通用閥門產能嚴重過剩、 高端閥門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開發高端產品、 擴大出口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對我國閥門企業來說已迫在眉睫, 開發新產品, 發展新興產業配套閥門產品是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重要途徑, 是行業保持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
我國閥門行業由小變大、 由弱變強, 除了依靠廣大閥門行業從業者的努力奮斗外, 還始終受到國家有關部門領導的關心支持。尤其是近 10 年, 閥門行業依托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實現了質的跨越, 生產能力和水平已經得到用戶部門和單位的廣泛認可, 除個別高精尖產品外, 一般閥門產品基本可以滿足國民經濟各領域需求, 部分產品達到國外先進水平。目前我國閥門行業已從高速發展向中速發展轉變, 轉型升級、 提質增效迫在眉睫。加大創新力度, 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質量水平, 適應國家 “創新驅動” 戰略和 “一帶一路” 倡議, 著力開拓國外市場,擴大閥門出口, 提高管理水平, 才是由閥門大國變成閥門強國的必然選擇。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