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是碳排放重要領域,工業低碳減排對全國實現碳達峰的目標至關重要。根據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節點,工信部今年實施工業低碳行動和綠色制造工程,并制定鋼鐵、水泥等重點行業碳達峰行動方案和路線圖?;痣?、鋼鐵、水泥、有色、石化、化工、煤化工等行業也將受到碳達峰的約束。
2021年1月5日,生態環境部發布《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根據內容,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自2021年2月1日起施行。2021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為了實現減污降碳協同效應,生態環境部以降碳為總抓手,調整優化環境治理模式,加快推動從末端治理向源頭治理轉變,通過應對氣候變化降低碳排放,從根本上解決環境污染問題。
我國提出的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既是對世界的莊嚴承諾,也是自身發展大勢使然,是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戰略決策。
對不少大眾來說,碳中和仍是一個陌生詞匯??茖W界對此早已達成共識,為了不讓全球氣候走向災難,本世紀末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不應超過1.5攝氏度或2攝氏度。5年前,1.5攝氏度和2攝氏度目標被寫入《巴黎協定》。
實現碳中和愿景意味著我國經濟增長與碳排放要深度脫鉤,這將帶來巨大的經濟結構性變革。破立之間,挑戰與機遇并存。
低碳發展首先將帶來的是環境效益。與應對氣候變化同步協同,將帶來大氣污染治理的一系列成效。我國能源結構以高碳的化石能源為主,化石能源燃燒不但是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主要來源,同時產生的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也是當下大氣污染物的主要來源。調整能源結構、產業結構不僅可以減少碳排放,也從根源上降低了污染物排放。
其次是社會效益。低碳發展將提供更多高質量的綠色就業機會。目前,我國在可再生能源領域的工作人員已經達到450萬人左右,接近煤炭生產領域的產業工人。預計到2030年低碳領域的直接和間接就業總人數有望達到6300萬人。
此外還有經濟效益。到2030年,全國低碳產業的產值預計將達到23萬億元,對gdp的貢獻率將超過16%。
如今,我國在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上逐漸形成優勢。截至2019年底,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總裝機容量7.9億千瓦,約占全球可再生能源發電總裝機的30%,其中水電、風電、光伏發電、生物質發電均居世界首位。
低碳減排,資源再生不管是對于百姓生活還是對于國家經濟來講,都是至關重要的行動。環保展的效果與展會能否結合當前實際情況、能否瞄準當下治理熱點有很大的關系,2021世環會一直都秉承著這樣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