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大家的普遍觀念中認為水是最廉價且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然而事實上,世界范圍內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資源非常有限。水對于我們來說是生命之源、生態之本、生產之要。因此,對水的使用和管理一直以來都是政府和企業高度重視的問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把水用好事關我國經濟社會和國計民生。
認識《節水型社會建設規劃》
自“十三五”以來,中國水利部率先垂范、刀刃向內,加大力度建設水利行業節水機關,努力引導水利機關職工爭當節水模范表率,對促進水利機關節水發揮了重要作用。截至2020年底,中國水利行業已累計建成1833家節水機關。
2021年10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印發了《“十四五”節水型社會建設規劃》的通知,要求以“以水定需、節水優先;夯實基礎、重點突破;分類施策、落實責任;制度創新、科技引領”為工作原則制定節水目標,到2025年,國家要基本補齊節約用水基礎設施的短板,加強監管能力,到2035年實現人水關系和諧,讓節水成為全社會自覺行動。
何為“智慧水務”
智慧水務,顧名思義其核心是在于如何用“智慧”來為水務工作進行賦能,是以“感知的智慧、業務的智慧和人的智慧”組成。隨著時代的發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技術不斷更新加強完善,也為智慧水務的建設提供了先天優勢必備條件。
智慧水務現階段的任務主要還是為水務企業實現企業發展目標做貢獻,智慧水務利用先進的科技和水領域專業技術手段,將水務行業重新梳理管理模式,加強服務質量,提升營運能力,減少人工負擔,為水務企業真正意義上打造一個智慧化的平臺。
智慧水務必然趨勢
01 嚴控供水管網漏損率,水務智慧化轉型成為必然趨勢
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建設隨著國家的發展持續不斷推進,供水管網作為重要的民生設施,其質量和效果的要求也隨之提高,受到的挑戰也逐漸變大。過去我國供水管網設施普遍存在設備陳舊、老化、覆蓋面積不夠等問題,難以滿足當下需要,而供水管網漏損率居高不下的問題直接導致了水務企業的成本壓力不斷上漲。
政府和企業一直對此高度重視,為了降低水務企業供水漏損率,不斷提升供水管網的管理能力,加大供水管網的覆蓋面積,因此通過智慧化和智能化水務管網管理的改造迫在眉睫,政府的政策和企業的努力為智慧水務的發展不斷加碼,未來將成為巨大趨勢。
02 信息與節水深度融合,智慧水務有助于提高節水效能
“十四五”期間,國家重點加強打造信息化建設,這不僅僅是對互聯網、金融等行業的重大利好消息,對于傳統的國計民生行業來說也是非常有發展前景的。當下我國現有的水管網設施總體來說呈現出設備設施陳舊和管理方式落后的特點,在節水方面也難以實施精準化監測和控制,因此水務企業需要增加水務信息化智能終端、擴大數據監測范圍、增加軟件系統的數據承載和計算管理能力等新設施和功能。
在政策上信息化發展已經是大趨勢,水務企業應該利用好政策利好,把信息化和智能化充分利用到水務行業中,在實現企業經濟效益的同時,也不斷為全社會節水做出貢獻。
后記
智慧水務節水行動依然任重道遠,我們無法將“智慧”直接照本宣科的使用,這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去研究和發展。智慧水務下一步必然成為重大商機,也必然形成相關的產業鏈,但是在國計民生面前,智慧水務更多的是要為社會做貢獻,讓每一個老百姓和企業實實在在地收獲到利好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