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南京林業大學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了《生態文明綠皮書: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報告(2022)》(以下簡稱“報告”)。建設生態文明意義重大,它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保障,是改善生態環境的迫切需求,是人類文明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必然要求。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
據悉,這是我國首部生態文明綠皮書。報告包含總報告、評價篇、碳達峰碳中和、政策布局共四大板塊,從不同角度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現狀及發展趨勢進行了深刻剖析,以期為國家和地方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理論指導和政策參考。報告指出,十年來我國特色生態文明綜合指數總體呈上升態勢,但各省域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呈現一定的分化現象。
總報告中,主要從中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背景及意義、總體布局、重點任務、問題與挑戰、戰略重點與實現路徑等方面開展研究,并提出了推進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思路和建議。在評價篇中,主要從綠色發展、自然生態高質量兩個結果維度,以及綠色生產、綠色生活、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四個路徑維度,構建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在碳達峰碳中和中,分析了近年來碳排放政策的國內外發展趨勢,總結了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具體路徑,同時還分析了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現行措施。 在政策布局中,主要聚焦若干政策專題,重點研究了主體功能區戰略與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分析了中國特色生態文明法治建設現狀,探討了新時期我國生產生活方式綠色化轉型問題。同時,還對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的結構性困境與出路、生態文明導向下的農林高質量發展路徑、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生態補償機制的理論邏輯與制度體系,以及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現狀、問題與對策進行了分析,并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會上,南京林業大學黨委書記蔣建清還介紹說,總報告圍繞生態文明建設的“四梁八柱”、“五大體系”、“三個布局”和“一個納入”,分析了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布局,并指出了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挑戰。 目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五大挑戰分別是,國土空間規劃與環境資源承載力的關聯度較低;流域生態環境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尚需進一步提升;雙碳目標約束下的能源結構亟待規范和調整、生態補償與資源有償使用機制尚不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與法律法規仍有待完善。面臨的這五個挑戰,也對應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重點。